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和谐, 家庭教育的追求

  本期关注

  和谐, 家庭教育的追求

  和谐,是家庭教育的追求。用和谐的方法培养孩子,培养孩子成为和谐的人,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呈现最佳状态——和谐?我们请上海社科院夫研究员陆震、上海师大心理学博士桑标、博士易凌峰、上海市特级校长张雪龙撰写了一组文章,相信他们的文章会给我们一个新的感受。

  孩子总要长大,要走向社会,而在社会生活中,总会有矛盾、有冲突,如何使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都害处最小,好处较多?那就要帮助孩子与社会和谐相处。

  与社会和谐,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作者:陆 震(上海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与社会和谐,会使孩子走得更好更远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其实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更是历来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的根本追求。但与传统社会,甚至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今天整个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社会发展方向看,中国正在快速走向城市化、现代化、人性化。这样的发展方向带来了三个结果:一是人们生活所在地的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且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密切。二是人们活动方式包括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交往活动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个相当厚密的现代分工合作体系。三是独生子女时代和现代城市化生活使人际关系日益“原子化”、陌生人化。这些结果之间的显地存在着许多甚至是严重的反差、不协调、风险甚至是危机,他们都迫切要求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谁能认清这一点并认真去做好,谁的人生就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发展,他们就能带着孩子在和谐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这就是说,做家长的一定要看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真正把它当一件事,一件大事,而且也要引导孩子重视这件事,把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当作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怎样与社会和谐相处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提高能力,实践锻炼。

  1.学习知识 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明理。通过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生活知识、经验知识,从道理上懂得怎样才能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懂得怎样去认识、消除阻碍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各种因素,懂得怎样把握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古人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与社会和谐相处,最根本的是既能自知,也能知人,而这二者都得有了知识才能做到,所以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社会和谐的最后基础是知识。缺少知识的和谐是靠不住的,就象缺少知识的道德是靠不住的,那充其量只是一种原始的、粗糙的和谐与道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希腊的哲人认为知识就是善。

  2.培养道德 与社会和谐相处所需要的道德品质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三条基本的道德界线:人我界线;群己界线(即集体与自己个人的界线);一公私界线。所谓“把握住”,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论情况怎样千变万化,一个人的所言所行,一定要对得起别人,对得起集体,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一切叫做公共利益的东西。具体说,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亏待、损害别人、集体、社会、国家和公共利益,哪怕自己再为难、再吃亏、再受气、再委屈,这是底线。而在条件允许时,应该多为别人、集体、社会、国家和公共利益做好事。而真要守住、守好这三条基本界线,就得真诚地尊重、认同、接受别人、集体、社会、国家和公共利益,就得有这份真诚所需要的仁爱之心、仁慈之心。对孩子们来说,这个爱心,就是在生活中要在乎想着别人,在乎想着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同情心,讲礼貌,能谦让,肯合作,乐于助人,对任何人尤其是各种处于社会下层,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不歧视、不侮辱、不排斥、不伤害,对任何人尤其是不太喜欢的人,都不小气,不嫉妒,不冷漠、不记仇,把做一个正直的人、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

  3.提高能力 家长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独立思考独立生存的能力,为他人和社会做好事的能力。没有一个家长不在帮孩子提高这些能力,但能自觉的去做这件事的家长并不很多,孩子将来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如何,往往在这里就被决定了。

  4.实践锻炼 帮助孩子从小起,在家里、幼儿园、小学、中学里,在与邻居、亲友、同学交往中,在社会公共活动中,自觉养成与别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习惯。学游泳讨论多少次,不如下水游一次,好的习惯都由行动养成。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道理必须向孩子讲,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做,去和谐地与他人,与社会相处,发扬孩子的优点、长处,改正孩子的缺点和短处。这个过程充满着发现、创造与成长,孕育着一个个创建和谐社会的现代公民的诞生。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