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本期关注: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处处受到欢迎。受过教育只是在技术层面让孩子有了知识,而教养则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涵养,远不是受过教育这么简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其实需要从基础做起。这里我们请来了北京、上海、杭州的有关专家,他们对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指导。但愿对您有用。

  ----编者

  教养与习惯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为教养,所以——

  教养从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开始

  文/晏 红

  注重生活自理习惯中的教养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和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在《蒙童须知》就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童子礼》则把修身养性的微言大义,化作可操作性较强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行为: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三目,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大事小情。可见,塑造有教养的孩子是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开始的。

  部分家长忽略表现在不良生活自理习惯中的教养问题

  说到教养,最起码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可是,现在有的家长对孩子“举手之劳”就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不是太重视,家长认为这是“小能力”和“小问题”,这些事情又不是孩子不会做,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会了;并且片面地认为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才是“大问题”、“大能力”。以致孩子在家懒散和依赖大人的现象比较突出:孩子在学校积极打扫卫生,可回家以后,自己吃的果皮垃圾不往垃圾桶里放;在学校帮助同学和老师发作业、拿书本,可放学后自己的书包就“跑”到家长的肩膀上了;在学校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回家后桌子上、床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他脱的衣服、看的书和玩具……

  其实,如果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却不自己做,随便劳驾别人为他做事,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权利,就与有教养有内涵的人谬以千里了,一个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人怎么可能是有良好教养的人呢?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需要父母的保护和照顾,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父母不能永远为他们把事情想好做好,父母要逐渐改变包办代替的教育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孩子的教养从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开始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放手让他自己做。从孩子出生到渐渐长大,家长已经习惯了从一点一滴保护和照顾孩子,好像孩子永远都长不大似的,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水平远远超过他在文化学习中的动脑水平,很多生活上的事情他都有能力自己做了。小学生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搞好个人卫生,家长应该让他打扫自己的房间,自己清洗和整理一些小衣服、碗筷等小物件,不要随手扔到桌子上、椅子上或床上。学习上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记住和准备好自己第二天该带的东西,而不应该总是依赖家长,丢三落四。高年级的孩子要养成遇到困难自己开动脑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实在想不出来才能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是动不动就问;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每天将学习任务完成以后才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做其他游戏,不能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不能总是等着家长和老师催促才去读书写作业……

  2.孩子不会做的事情,家长要加强指导。不要小看了初学生活自理能力的难度,例如干家务活,对于干得很少的孩子来说,他们扫地、擦桌子可能不得要领,结果干得拖泥带水,于是有的父母把孩子讽刺一通,有的父母则可能觉得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举手之劳干完得了,孩子因而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最初几次不要害怕孩子“闯祸”,家长可以站在旁边看着孩子把扫地、擦桌子的活儿干完,一方面对孩子实行“现场监督”,另一方面进行“现场指导”,不断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习惯养成与品德教养是同一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最能够反映其教养水平,而沟通行为无疑是言谈举止的重要内容。因此,父母应让孩子——

  在与人沟通和交往上体现教养

  文/俞 群

  一个人的教养和有无受过好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缺乏教养,则主要应归咎于其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个人的教养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的,有教养的孩子总是拥有一个有教养的家庭。

  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最能够反映其教养水平,而沟通行为无疑是言谈举止的重要内容。因此,父母应关注孩子怎样与人沟通,怎样与人交往。

  有教养的沟通行为包括两个方面:得体的表达和专注的倾听。

  得体的表达

  得体的表达,是一种真诚的、善意的表达。具体要注意三点:

  1.要多欣赏不嘲讽。有教养的沟通最忌讳嘲讽、挖苦。没有人喜欢被嘲讽、挖苦。嘲讽、挖苦不仅显露你缺乏教养,而且很伤人。甚至一句无意的嘲讽,也可能诱发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如有一位售货员与顾客发生争执。这位顾客骂售货员“丑八怪”,导致这位售货员觉得自己长的丑而不想上班,继而患了抑郁症。嘲讽、挖苦因为令人反感也必然使自己的人缘不好。人人都需要被欣赏,欣赏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与活力,还能够增进人缘。

  2.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批评别人的方式尤其能够检验一个人的教养水平。有教养的批评首先是就事论事,把“错事”和“人”分开来,只批评错事,不羞辱其人。“只批评错事”也不要夸大表达,避免用“你总是……”这样的责备句式。这样的批评不仅不利于对方认识、承认过错,而且易激起自卫的心理,即使对方不反唇相讥,也会积怨在心。要用“我……”信息, 如“我不喜欢你未经我同意,随便拿我的……”或者,“每次,你的书包搁在我的椅子上时,我觉得很麻烦。”即说出你的不舒服的感觉,而避免直接指责对方。

  3.面对冲突时,力求双赢。人际交往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冲突是难免的。解决冲突,最好的目标和结果是双赢,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时也考虑对方的利益,在避免自己吃亏时也考虑对方获益。“两败俱伤”常常是缺乏教养的沟通结果。对于口角之争,要尽量避免像“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或“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用这种方式认错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很没有教养。而退一步,用“也许你是对的……”或用 “也许是我错了……”就是真诚而有教养的表达了,而且,更能够达到双赢的目标和结果。

  专注的倾听

  专注的倾听是用心的倾听,也是有效的倾听,不仅倾听时要有回应,而且能够通情达理。具体要做到三点:

  1.不仅用耳朵,而且用身体倾听。所谓用身体倾听,即你要用你的身体告诉对方,你在倾听。“用身体倾听”起码要做到:放下手头的事情,专注于对方;用眼睛看着对方,身体向对方倾斜;必要时还可以有身体的接触,如握住对方的手,拍拍对方的肩膀等。但若是异性之间,要注意保持社会文化习俗允许的身体距离。否则,不仅缺乏教养,而且有“骚扰”之嫌。

  2.有必要的回应。所谓必要的回应,是指根据对方诉说的内容,作必要的“嗯”、“哦”、“是吗”等回应。对不太明白的地方,用 “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刚才说的意思是……”作核对,默不作声或者频频打断对方讲话都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3.善于通情达理。通情达理是一种与对方共情的回应,即能够“听话听音”,听出对方的“感觉”,读出对方用“非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如觉察到对方痛苦的样子,说“这件事情令你感到很伤心?”或者,“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过。”相反,如果你的回应是“哎呀,那有什么好伤心的!”甚至再加一句“你真是自作多情!”这是缺乏教养的回应了。下次,谁还会跟你说心里话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真诚的微笑”是有教养的沟通和交往的标志。也许你缺乏沟通技巧,拙于人际交往,而“真诚的微笑”一定能够弥补你的某些不足。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