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游泳与家教

  亲子之间:旅 游 与 家 教

  文/裴 毅 然

  我儿出生于1986年,主要成长期为1990年代。那时高校教师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不过,我们夫妇俩特爱游山玩水,结婚时长沙、桂林、武汉、庐山、南京一大圈逛下来,最后到家只剩下5角钱。儿子出世,三岁以前被拴住了,无法出游,3岁以后能“带球跑”了,便由抱到搀到跟地带着他浏览祖国大好河山,每年至少外出一趟,近至千岛湖,远到峨嵋山,最远的一次到达我下乡的黑龙江大兴安岭。至于西湖的峰峰岭岭,更是遍踏遍访,屐痕处处。不过,旅游成为家教一部分,确实是一笔“意外之财”。

  一开始,全家外出,邀朋呼友,大小同伴,嘻闹一片,哪里想得到重要得要死的“教育”?将旅游纳入“教育”,缘起那次鄂川之行。1993年暑假,儿子将升小学二年级,但他还在幼儿园时就十分喜欢《三国》,电视剧、连环画百看不厌,由于识字不多,晚上睡前定要缠住妈妈给他讲一本《三国》小人书。

  这次入川前,先去了老家宜昌附近的董市,当他知道宜昌就是夷陵、长坂坡就在附近,兴奋极了。后来去了古城荆州,再上瞿塘峡口的奉节白帝城,看到刘备托孤的雕塑,最后在成都武侯祠参拜蜀汉名臣名将。回杭后,儿子对《三国》的兴趣直线上升,将一套《三国》连环画反复“研究”。一年下来,功力了得,将众多《三国》人物的派系、事件、人物、职位及战役、地理弄得煞煞灵清,还制成各种图表(请母亲协助)。如将各地城池分了等级,徐州、许昌一等,江陵、襄阳二等;各路人物按“武智义诡”标上分值,哪个厉害哪个“虾胚”,一目了然。他不仅能报出吕布手下八将,还能排出刘璋集团谋士将领的席位。渐渐地,在《三国》上我已不是他的对手。

  鄂川之旅将儿子真正领入“三国天地”,由最初的故事、人物进入广阔的历史、地理,他找到了所谓的“历史感觉”。而我们,则看到了旅游的“教育作用”,坚定了每年一游的决心。经济再困难,再调不了头,也要安排一次“重大出游”。

  1998年暑假,我携儿远征太原、大同、哈尔滨,直至我的第二故乡——大兴安岭,当他看到山里脏乱的帐篷、看到山里人的贫穷、看到我当年教过书的简陋小学,再想想我在那里度过整整八年的青春,一切还需多说吗?

  以我的育儿感受,旅游对孩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了解社会(以免孤陋寡闻)、熟悉地理(建立广阔的时空感)、知晓历史(培养爱国主义)、亲近自然(减少暴力倾向),注意观察(理解认识来源于感受),咀嚼楹联(提高文字能力)…… 几乎一举一动都可成为“教育”。在旅游中,家长心情相对放松,更容易发现孩子的具体兴奋点,然后循径而入,渐渐推进,逐步扩大战果。此外,我比较注意培养儿子的“浩然之气”,每到一地必访人文景观,如长沙的岳麓山墓群、太原晋祠、西湖的三忠三烈1…… 由人物而历史而志向,尤其引导他关注墓地祠堂的题诗,如张苍水题文天祥:“宋室已亡惟有死,千秋名节不消磨”。容烈辞壮,浩气万里,说明张苍水已定决死之心。

  自然,家教是永远的进行时,是永远飘拂的春风秋雨,父母的自身修养永远是第一位的。就是在旅游中,也仍然“身教重于言教”。旅游中,我随手记录的习惯、随处注意观察、购买各地资料、每次归来撰写一篇游记,都是无言的家教,既培养孩子的资料意识,又学习如何化感受为文字。

  那次鄂川之旅的效应极其长远。因了喜欢《三国》,儿子喜欢上了历史、地理;因了《三国》,儿子开始要求读“大人书”,开始注意起我的书橱,悄悄地将《三国演义》转移到他的房间。我也借着《三国》的东风,让他背诵“隆中对”、“前后出师表”、“孙权谕吕蒙读书”及《洛神赋》、《阿房宫赋》,直至搭售《孔雀东南飞》、《离骚》。因了《三国》,他的古文一直是他的骄傲。

  小学六年级时,儿子提出要看正式的《三国志》。我放下饭碗,立即带他乘车到凤起路新华书店,买回中华书局版《三国志》。一路上,儿子平平静静走他的路,倒是我这个“老头儿”心里七上八下窜得厉害。想想自己小时候,连一套连环画《三国演义》都没看全呢!儿子上高中时,他用古文写的一篇《三国》论文,令语文老师都惊讶不已:“他对《三国》怎么这么熟?”。如今,儿子进了上海大学理学院,《三国》仍然是他的最爱,《三国》成为他文科知识的一大支撑点。

  如今,我们仍坚持每年一游,只是儿子大了,要自己游了。那就让他自己游吧,为他准备好钞票,家教最终要化为自教。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