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来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 08:56   

  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21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淅川县是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的一个山区县。6月上旬,笔者随机走访了该县城乡21所小学,结果发现:有13所学校从未给学生上过思想品德课,其他8所学校虽开设有思想品德课,也是时断时续。而笔者从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口中得知,这种现象并非该县独有,在我省许多地方,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德育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小学一至六年级必须全部开设思想品德课。这些学校不开设思想品德课,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先后深入到淅川县城区、乡镇数十所中小学校采访,并走访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士,发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

  调查1:57%的同学会背“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凸显德育教育缺位

  6月13日,笔者在淅川县城区某小学采访,和几个小学生聊天时,一个9岁的男孩张口就说出了几段“灰色童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

  这些“灰色童谣”或调侃、或揶揄、或嘲讽、或宣泄;有的甚至蕴含色情、暴力倾向,低俗下流,真不敢相信出自儿童之口。

  男孩却说:“这样的童谣我们班同学人人都会说,不会的还被认为老土。”淅川县二小副校长张胜夫告诉笔者:“今年初我们学校曾作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7%的同学会背一些思想内容不太健康的‘灰色童谣’。”

  为什么现在孩子中会流行这类童谣?是个性使然还是有更深层的社会根源?它们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灰色童谣’只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信号和指示灯,它反映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的严重缺乏。”淅川县关工委主任王定岐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淅川县二小少先队辅导员张红砾认为,“灰色童谣”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让孩子产生消极的世界观,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事物进行正确判断能力的

  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

  低级歌谣将直接影响

  他们性格的养成。

  6月14日下午,笔者来到地处淅川县城郊的金河镇吴店小学采访。距离四(1)班教室还有老远,就听到一阵朗朗的读书声。该班学生正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专心致志朗诵课文《地球万岁》。而黑板右侧张贴的课程表上,却分明显示当节课程为思想品德课。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们的课还没有讲完,所以就用思想品德课时间来加班加点。”语文教师雷成奎解释道。

  “思想品德课是所有课程中最没地位的。平时学校、班级开展各类活动,都是利用思想品德课时间。一到段考、期考前夕,各科教师更是竞相占用思想品德课。一学期算下来,能给学生上10节思想品德课就算不错了!”思想品德教师朱建玲一脸的无奈。

  调查2:“思想品德课是所有课程中最没地位的”--

  学校家庭

  普遍重智育轻德育

  四(1)班学生杨峰向笔者说出了心里话:“我们好不容易盼来一节思想品德课,却总是被占用。我们多希望思想品德老师带我们搞一些活动,给我们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呀!”

  一位姓张的家长则不屑地说:“思想品德课可有可无。如果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品德再高尚又有什么用?”

  正是在长期以来重智轻德的人才观影响下,老师和家长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衡量学校的声望与地位,结果导致智育与德育“一手硬、一手软”。

  笔者在淅川县荆紫关镇第一初中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初二女生在校园里捡到一支钢笔后占为己有,被失主发现后仍不肯归还。此事闹到班主任那里,该女生还振振有词:“捡到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把其父亲请来,谈及此事时,他不以为然,认为小孩子这种行为长大后自然会改,但随后听说近来女儿英语成绩有点下降,便立刻暴跳如雷……

  “现在的家长们,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德行的培养却麻木不仁,不以为然。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理念灌输给孩子,根植其心里,造成许多孩子只知道学习,不懂得如何做人。”淅川县第一初中副校长严桂芳这样告诉笔者。

  笔者对淅川县城、乡镇4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印证了严桂芳的说法:在回答“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什么”这一问题时,85%的家长首选子女“成龙”、“成凤”,而选择“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比例只占15%。此外,有40%的家

  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

  老师的事儿,家长让孩子吃

  饱穿暖就行了”。

  调查3:每个月王飞老师都要到网吧里找几次学生——

  社会环境对

  青少年影响不容忽视

  陆波原本在淅川县某中学三年级就读,是老师、家长和同学眼中公认的好学生。可是,自从一年前迷上网络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在网络的诱惑下,他学会了逃课;在网友的影响下,他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气。最终因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陆波荒废了学业,成为一名社会小混混。后来,为了能有足够的钱去网吧上网,他和网友到学校附近对同学进行勒索,走上了犯罪道路……

  陆波的事例并不是一个个案。

  淅川县第一初中二(1)班班主任王飞告诉笔者,她们班里共有84名学生,其中痴迷网络不能自拔的有7人,有的学生一跑几天不见踪影。此外还有20多名学生经常在双休日及课余时间去网吧。由于害怕学生出事,每个月她都要到网吧里找几次学生。

  而淅川县公安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如今全县每年至少有40名以上青少年因受网络影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在当今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一些不健康的音像制品、文艺作品、文化媒体和网络,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与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社会上各种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并存,造成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

  “如今,热衷于泡网吧、早恋、赌博、打架斗殴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了,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低龄化趋势。”淅川县人大代表、教体局党委副书记王清敏忧心忡忡地说。

  “从一些青少年的外显行为来看,普遍存在有六大缺陷:一是意志力薄弱,心理抗挫能力差。许多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和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任性。表现为自制力不强,爱发小脾气;做事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三是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对自己的行为不计后果,对社会现象表现得十分冷漠。四是感恩心欠缺,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只是一味地追求索取。五是比较娇气,缺乏吃苦精神。六是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相互攀比乱花钱,盲目追求‘高消费’。”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教育

  问题研究的退休教师刘金

  栓这样分析了当前青少年

  的思想道德现状。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因此,改革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重视、研究和加强家庭教育,净化社会空气、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树起了新的标杆。”王定岐说。他认为,学校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确立新的教书育人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现象;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妈妈第一筷子夹起菜来首先往谁的碗里送?都是往孩子的碗里送。爷爷奶奶可能也不甘示弱,都往孩子的碗里夹菜。这样一来,孩子还能够关心、体谅别人吗?很难了!不仅如此,可能因此还助长了他的傲慢、自私、懒惰、任性。”

  “如果妈妈第一筷子菜先夹给爷爷奶奶,孩子看了也会主动夹菜给爷爷奶奶。这样,孩子将来就可能学会了关心别人,懂得尊老敬老。只是夹菜的顺序变了,教育的结果就截然不同。因此,广大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表率。”

  任何一项教育都不是孤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采访到的许多老师、家长有一个共识:只有全社会都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己任,才能使美好的思想品德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并且,现在就应先 从让孩子切实上好思想品德课抓起!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