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想上学先要做智力测试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10:29  厦门日报 

  小学开学在即,可家长危先生却愤愤不平,因为就学需要,他不得不带着孩子到医院去做智力测试,结果却是智力偏低,他担心这样的测试结果对孩子成长不利。同时,危先生还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点,既然每个孩子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不管聪明还是愚笨都要上学,有必要浪费那125元的智力测试费用吗?

  户口在外地、工作单位在本市的危先生为6岁的儿子就近联系了一所小学,报名前几天,他被一位有孩子在该小学读书的家长告知,要进入这所小学需提供智力测试表,并建议他早点带孩子去医院做,否则到时人满为患,单单排队就要好几个小时。

  危先生说他排了两个小时的队,终于让孩子接受了智力测试,一个小时后,测试结果出来了,医生写在测试表上的一句评语刺痛了危先生的心:“智力偏低。”孩子平日活泼可爱,看不出他有比别人愚笨的地方呀?危先生决定在报名那天问问招生的老师:做智力测试到底为啥?报名那天,危先生带着孩子提前做的那份智力测试表派上了用场——确实需要提交这样一张测试表,招生老师也解答了他的疑问,老师了解学生的智商,是为了因材施教,编班时按智商高低进行搭配。但危先生内心的疑虑并没有就此消解,他担心这样的测试结果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会让孩子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

  为抹去危先生心头的阴影,心理咨询师支招,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对智力测试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确实有利于对孩子因材施教,但量表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每种量表都有其测试的侧重点,每个人的智力侧重点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其先天的倾向性,各人有不同兴趣爱好也就有不同的发展潜力。所以,作为家长大可不必为自己孩子的测试结果焦虑,心理学家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有的天生早慧,有的大器晚成。而且生活中也有不少生动的例子证明,小时测试结果智商偏低,长大后却成就不小。

  危先生决定把测试结果告诉孩子,可有趣的是,孩子听后并没有任何的不快,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令我们不得不反问,家长为孩子操的心有时是不是过了头?危先生心中的石头落地了,但他还是气愤难平,每个孩子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不管聪明还是愚笨都要上学,有必要浪费那125元的智力测试费用吗?刚到厦门打工的他一想起那笔对他而言不小的开支,就非常舍不得。

  家长对智力测试有意见的事传到了该小学领导的耳朵,他深表无奈:“外来儿童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我们学校所能承受的,确定他们中谁可进谁不可进,凭什么呢?钱还是关系?”该校认为比起“钱”和“关系”,凭智商优胜劣汰,还是相对公平的。该小学领导强调,他们只要求外来儿童去做智力测试,然后再根据测试结果决定录取哪些孩子,而对于本市户口的孩子,只要是片区内的,他们一个都不会落下的,不管他有多笨。

  百姓擂台

  反对

  严重伤害了孩子

  明堂:在上个世纪末,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由教育学专家和心理学教授组成的专家组,把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对其进行一周的“考察”后宣布:A组每个成员都很优秀,完全有能力领取最高级的奖学金;而B组的学生无可救药了。结果一学年以后,A组学生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B组学生的成绩江河日下,甚至不少学生动摇了继续求学的念头。而专家这时候才说明情况:“什么都没有做,随便下两个定论而已”。这组实验说明了学校和老师,不该在孩子还没入学之前,便先给自己戴上有色眼镜。”

  违反教育规律

  陈黑牛: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本来,做智力测试,如果是家长自愿的;如果仅仅是“仅供参考”,也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智力测试往往成为学校教师对待学生的依据,产生诸多弊端。智商高的,易被老师宠爱,智商低的,往往被老师有意无意所歧视,所以,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人为抬高上学门槛

  宋鹏飞:智力,是极其复杂的、多样化的,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获得或提高的,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测试加以定性测量。想上学先做智力测试的做法,过分迷信甚至片面夸大了智力的作用,人为抬高了上学的门槛,不仅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剥夺了一些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有损教育公平,是对智力较低的儿童的歧视。

  赞成

  设道“坎”是负责任

  安和徽:孩子想上小学一年级,先到医院做一下智力测试。学校里设这么一道“坎”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儿童的智力开发早或迟,在学龄前就基本完成,有智力偏下的孩子更应受到重视和保护,更应得到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强化教育;因材施教能使自己的孩子得到应有的智力加强和提高,能同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也是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一叶苇航:现在的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因材施教”。而“材”的界定由医院来做,是最公平公正的。一些学校要求小学生上学前,先做智力测试,也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专家观点

  非智力因素作用越来越大

  杨素晖(厦门市妇联心理咨询中心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其实,智力测试所反映的只是儿童在某个阶段、某一侧面在某些群体中所处的大致位置。测试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如果学校仅以一份智力测试成绩来定学生的“优劣”,或决定要不要录取这名儿童,这显然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一些心理学家到学校各班级做“心理测试”,然后提供给教师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名单,告诉这些老师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是极具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其实,这些学生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其中不乏有不少差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们重返校园,发现奇迹出现了。所有名单上的学生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有了喜人的进步成绩。这个实验又被称为是“期望效应”,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对学生充满积极的爱、关注与信任会激发起学生的发展潜能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对孩子的关爱、欣赏、鼓励正是他们心灵成长所需的阳光。儿童不但是在学习中,也是在成长中,学校教育的责任是尽可能地为学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按分数的好坏来分班的做法上。我们担心的是智力分数如果对一些教师或家长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以至于认为某个孩子就是好生或是差生,这种观念并不利于学童的心灵成长。不管学童的智力高低,尊重儿童的人格是每位社会人士都要具备的素质。况且,非智力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作用显然是越来越重要。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