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孩子学会等待

  作者:时遂营

  “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两颗糖,如果你现在吃,马上可以得到一颗糖,并且只有一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回来后再吃,这两颗糖就都归你了。”心理学家戈尔曼说完后就出去了,留下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呆在房间里。

  戈尔曼前脚刚踏出房间,一部分小孩就迫不及待地抓起了桌上的果汁软糖,眨眼之间糖就被他们咬到了嘴里。

  另外三分之二的孩子选择了等待20分钟得到两颗糖,这20分钟看起来是如此的漫长,他们不得不克服需要的即时满足和延期满足的斗争。为了抵制冲动和诱惑,他们有的闭上双眼,把头枕在双手里,有的在喃喃自语,或者哼哼叽叽地唱歌,还有几个小朋友做起了游戏,剩下几个干脆睡着了。20分钟后,戈尔曼回到了房间,等待的孩子如愿得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是用来分析孩子们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延迟,指事物的产生与其影响显露之间总会相隔一段时间。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到来。因为最初的实验是拿糖果做诱惑物的,后来人们就把延迟满足效应称之为“糖果效应”。

  实验后来一直在继续。通过跟踪这些孩子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在4岁左右就抵制住了糖果诱惑的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明显比较好,他们成为了自信、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适应性、独立性强的好少年;而那些在4岁时就抵制不住一颗糖的诱惑的孩子,学习成绩要落后一截,好冲动行事,遇到压力就畏缩不前,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

  成年之后,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也比不会等待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一些。实验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自制力等意志品质是成功者重要的心理素质。日本的教育家多湖辉就曾经回忆到,他小时候向母亲要玩具总是要耽搁一两个月,还要完成一定的工作,因此,得到的玩具总是特别的珍惜,这也逐步培养了他超人的持久力。

  了解了糖果效应的作用,做父母的巴不得自己的孩子会坚持与节制,选择两个糖果。毕竟,孩子的道路很长,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仅仅满足当前的需要,往往迷失了真正的目标。然而,中国的家长却不得不接受不太乐观的现实。

  前几年,澳大利亚的儿童心理学家和中国的合作者曾经做过一个“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孩子会等待的只有不到20%,澳大利亚的孩子却有近七成的得到了两个糖果。我们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与其他国家的孩子拉大了距离,如何让我们对今后的竞争表示乐观呢?

  有许多做父母的有近似的感受。家里边只有一个孩子,做父母的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父母成了孩子愿望的满足器,孩子头脑里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我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任何东西都不愿通过自己的努力或等待一段时间获得。这些孩子不会谦让与克制,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一切地盲目冲动,不会与朋友分享,不能完整地念完一本书,甚至不能专心地搭好积木。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面:有一种“轮流玩”的游戏,要轮到时,孩子才可以拿起玩具表演,但有一些孩子却管不了那么多,玩具还在其他小朋友手中就一把抢了过来。

  一般来讲,大部分孩子都能学会包容、与人合作等正面的态度,部分孩子不能正确解决冲突就觉得事事不顺心,有挫折感,时间一长,外向的孩子性格狂躁,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加孤僻。

  在“糖果效应”的实验中,心理学家还发现了学会等待的孩子的秘密:他们把眼睛避开触手可及的诱惑,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目标上;他们将等待也看作是报酬的价值,连同两个糖果的目标,体会到了更多价值的喜悦。这个秘密也是家长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良方。

  一是注意力转移法。当孩子受到了挫折,情绪不高时,可以尝试着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他内心的冲突。比如孩子因为没有得到玩具而伤心,可以给他两个选择,“你是看动画片还是到游乐场玩?”两件事情都有一定的诱惑力,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力得到了转移。

  二是精神奖励法。心理学上的实验证明,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刺激更持久、更稳定更能抵御干扰。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最好不要拿眼前的东西诱惑他,告诉他如果做得好的话,父母将会给他表扬。孩子在想象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更加专心致志。

  三是循序渐进法。对于年幼的孩子,漫长的等待只会加剧他狂躁不安的情绪。延迟满足从一分钟开始,时间逐步增加。孩子逐渐习惯了有限期的等待,期待着和向往着一件事情,迟到的收获可能会更令他欣喜。学会克制内化为一种观念时,孩子也就具备了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策略四:情绪调控法。克制不是压抑,孩子内心的委屈需要宣泄时,家长要引导他在不伤害自身以外的事物时可以适当地发泄出来。不能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心软,要知道自己的原则底线在哪里,坚持原则的同时给孩子讲一讲道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掌握评价自己行为的规则,也就会克制与调控自己了。

  策略五:条件附加法。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当孩子提出了要求后,家长不失时机地附加一个条件,比如让他帮父母扫扫地、擦擦桌子等,孩子既懂得了珍惜自己的满足物,也明白了任何收获都需要付出的道理。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