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严父慈母”新说

  作者:吴锦良

  案例

  读初中的儿子放学回家,发现父亲不在家,就随口问妈妈:“爸爸呢?”

  妈妈说:“爸爸今天有事,不回家吃晚饭了。”

  “真的?爸爸不回来了?”得知父亲晚上不回家,儿子喜出望外,显出少有的一脸轻松愉快!

  母亲警觉地问他:“儿子,你不希望爸爸回家吗?”

  儿子先是一怔,随即掩饰说:“没有啊,我没有这样说。”

  母亲缓了一口气说:“儿子,你过来,好好对妈妈说。我刚才告诉你爸爸今晚不回来,你当时的眼睛在告诉我:爸爸不回家你感到非常高兴。没关系,但你对我要说实话,妈妈向你保证不会告诉爸爸。”

  孩子先是沉默,然后点了点头:“爸爸这个人,一天到晚就知道说‘学习、学习’,他自己却从来不学习!我看他最近是有点心理变态了”。

  事后,这位父亲来向我咨询:“据我观察,在大多数家庭中,父亲代表严格要求,母亲代表关心爱护。我总认为,‘严父慈母’是对父母角色的最好概括。因此,自从我自己当了父亲后,就把‘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牢记在心,以‘严父’的角色来定位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妻子则充分表现出了伟大的母爱,对孩子可谓无微不至,百般呵护。但结果并不成功:孩子依恋母亲,但对母亲不尊重,不体谅。当我要教训孩子的时候,孩子把母亲当保护伞,但事后他也不听母亲的话。孩子怕我、躲我、恨我,在他看来,我近乎一个坏人。我在家里,孩子总感到有点拘束,有时甚至显得局促不安。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专家点评

  本期专家 浙江成长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 吴锦良教授

  人们常常用“严父”与“慈母”来说明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差别,实际上,这样定位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是很不妥的。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案例中的父母所遇到的困惑:父亲因为太严厉而使孩子在感情上与他疏远;或者,父亲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再努力也难于完成而产生压抑和挫败感。而母亲则因把握不了“慈爱”与“宠爱”、“溺爱”的界线,又觉得需要平衡父亲过于严厉的一面,结果往往是娇惯了孩子。由于父母之间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也让孩子学会利用父母之间的不一致而钻空子。

  其实,严和爱是一个铜币的两面,彼此互相依存,不能割裂开来。无论是父亲或母亲,都要兼顾严和爱两方面。诚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亲的一半是母亲,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应该有交错重合的地方。把“严”全然给了父亲,父亲缺少慈爱,孩子必然会疏远他;把“慈”都包给了母亲,母亲不能严格要求,“慈爱”蜕变为“溺爱”,孩子哪有不被宠坏了的呢?所以,威严和慈爱同是父亲和母亲所不可缺少的。当然,由于文化、心理和分工上的差别,父亲与母亲可各有侧重:父亲“严”字当头,严中有慈,刚柔相济;母亲以“慈”为先,慈中有严,柔中有刚——这才是父母角色的适当定位。

  尽管父母在把握爱和严的分寸上可以有所侧重,但彼此的是非标准一定要统一,否则孩子的是非标准也就不能有效建立起来。

  传统的母亲是慈爱的化身,无条件满足孩子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这似乎总是与“伟大的母爱”联系在一起。现代合格的母亲不仅仅需要这种原始的、近乎本能的爱,她更需要父亲的理性和冷静,需要现代教育的智慧,她需要将对孩子的爱与理性、智慧、方法统一起来。她不仅需要付出爱,同样需要“索取”孩子对母亲的爱——用自己的爱来唤醒和培养孩子的爱心,让本能的爱升华为爱的教育。

  传统的父亲是一个赚钱养家的角色,他是一家之主,他只需努力工作,他便是当然权威。他只需命令孩子,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而不必花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心理。但这样的父亲现在已不管用了。现代合格的父亲不仅需要对孩子有严格要求,他还应该是一个敏感的、体贴的、有智慧的、善于启发的父亲,一个与孩子有充分沟通和交流的父亲,一个不仅爱孩子、而且还能善于表达这种爱的父亲。

  年轻的母亲和父亲,请拿起“爱”和“严”两支不同的彩笔,让它们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去描绘孩子成长的灿烂图景吧!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