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择差教育能否真正转化后进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 10:35  人民网 

  【热点透视】

  眼下,社会上悄然出现一批专门招收后进生的“择差学校”,这种学校大多采用全封闭军事化管理,一些后进生家长视之为救命稻草,而专家对这种教育方式则褒贬不一——

  “择差教育”能否真正转化后进生?

  在以“升学率”、“重点录取率”为主要指挥棒的传统教育中,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好学生”,而对“后进生”的关爱和帮助比较少。在这个背景下,近年来出现的一批“择差学校”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

  现象

  “择差学校”悄然兴起

  顾名思义,“择差学校”收取的都是一般学校不愿管、管不了的“后进生”。2005年初,江西九江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不到一年就已接收来自除海南、西藏外的内地29个省区市的102名学生。

  这样的“择差学校”还有湖南邵阳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江苏徐州东郊的阳光教育培训中心、湖北宜昌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河北石家庄的向阳教育训练华北营、吉林松原市的首家“择差教育”学校……眼下,这种专门转化“后进生”的民办学校,正在迅速增加。

  这些“择差学校”普遍采用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军体训练,穿插强行军、劳动实践以及学习技巧训练等内容,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学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行小班制教学,师生比例一般控制在1∶8以内,学校要求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还公开采用戒尺教育,对顽劣的学生予以惩治。

  九江“择差教育”中心有关人士称,“择差学校”其实是为基础教育“打补丁”。学校对学生强调“先做人、再成才”,教师从最基本的叠被、洗衣服教起,教育内容涉及沟通交流、尊重孝敬父母、挫折训练以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意志力、亲和力的训练。学生进入良好状态后才开始学习,为重返普通学校做准备。

  观点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此,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许多对孩子已无能为力的家长,纷纷将“择差学校”当作救命稻草,而大多数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则对“择差学校”表示质疑。

  “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已经无能为力了,当说服、教导等方法对孩子教育效果不大时,采取适当的惩戒、管束很有必要,我们最终还是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学习。”在许多家长心中,如何让被普通学校教育放弃了的孩子重新回到正道才是当务之急。不少人认为,“择差学校”的做法虽然有悖于大众教育,但这种模式用在“问题学生”上,能制止更多潜在的社会问题。

  “择差学校”在受到家长青睐的同时,却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质疑,其非常规教育手段和经营方式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议。曾担任过学校教官的武大法学院留学生布莱恩表示,他不认同“惩戒教育”中吃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他认为,如果纯粹吃苦,而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不会有最终的改变。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认为,这类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利用了情境阻隔的方式来完成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等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矫正,但孩子不可能长期呆在训练营里,孩子是否能够和原来的生活环境实现对接还需要检验。

  武汉一所重点中学的钱校长不赞成“择差学校”办学中的惩戒教育,他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体罚教育,是违反有关国家教育政策的,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这种惩戒教育只是强制性地约束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思考

  教育评价有待变革

  一位教师对民办“择差教育”学校的现象表示非常遗憾,他认为“择差学校”对待“后进生”其实并无特别的办法,无非是以情感教育、鼓励教育、人文教育等手段耐心地因材施教,这是所有普通中小学都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但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面前,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一些普通中小学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厚爱有加,对分数靠后的学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劝“差生”退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教育成了针对高分学生的教育。

  “我比较欣赏韩国的做法,可以适当体罚学生,但体罚必须用国家规定的合适的棍子,打后还必须抹上创伤药,否则违法。这种适当的处罚,能让学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做了会有什么后果,而且事后的治疗也能让学生感到没有被人抛弃,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一位大学生在博客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专家指出,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依赖症的病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二是有限的优质资源配置极不均衡。“择差学校”的产生让人们开始反思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如何改变普通中小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优劣的评价,如何对待“后进生”,才是问题的关键。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