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尝试将四川民俗纳入幼儿课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 09:29   

  新华网成都11月28日电(记者侯大伟)“叮叮当,卖麻糖,麻糖甜,一块钱。麻糖不甜不要钱,吃了止咳又化痰,身体健康脸圆圆,欢欢喜喜笑开颜”。成都第十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边唱着四川民间童谣,边模拟“搓麻糖”这一四川的生产生活民俗。

  为使儿童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成都市成华区教育部门尝试将“拉大锯”、“搓麻糖”、“剪纸”、“皮影”、“川剧脸谱艺术”等四川民俗文化纳入幼儿教育。

  成都第十三幼儿园是成都市成华区的民俗幼教试点幼儿园,经过三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民俗幼教模式:首先是营造幼儿园的民俗大环境,在楼梯转角处修建具有川西风格的凉亭,走廊增设富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建筑窗栏,过道上挂上小朋友自己制作的“剪纸”、“花灯”、“川剧脸谱”等四川民俗艺术品。

  其次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校园内创设具有四川民间文化特色的多种活动区,如“农家小院”、“茶馆”、“川剧时装表演区”等,让幼儿在游戏、生活、学习中随时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此外,他们还会根据节日不同变换民俗活动的情景,如结合端午节吃粽子、清明前后放风筝等民俗来设计不同的民俗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民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十三幼儿园副园长沈茜说,现在很多孩子知道日韩卡通人物,知道圣诞节,知道哈里·波特,但却对身边传统的民俗知之甚少,也就更谈不上了解和传承了。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教育三科科长钱莉说,选择什么样的民俗文化、以什么样的形式教给孩子,都不是老师随意决定的,而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幼儿教育特点来选择的。

  对幼儿园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都表示欢迎。一位等在幼儿园门口外准备接孩子的家长说,通过恰当的形式将民间民俗文化传递给孩子们,对他们理解自身生存的人文环境有很大帮助,童谣、剪纸、脸谱绘画等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今年起,成华区将在全区幼儿园中进一步推广民俗教育。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