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水手情结--2006你好哥德堡号瑞典古船采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 10:27  《小主人报》少年版 

  2006年10月28日,一艘古帆船在上海北外滩,鸣响礼炮,挂着彩色飘带,在上海逗留两个月后 ,渐行离去。在中瑞建交56周年之际古帆船第四次扬帆而来,继承“哥德堡”号250年前的中国之行。

  “哥德堡号”访沪期间,共计有8.3万人次登船参观,9月下旬,我也登上了“哥德堡”号,一赌18世纪的古帆船250年后的风采。到了现场才得知为了安全起见,当船驶入内港时大大小小的亚麻布帆都被卸了下来,没有了白色布帆的点缀古船不像照片上那样壮丽,而穿上到处都是的绳索不禁让我想起了在旅途中水手们齐心协力拉动绳索举帆,场面依旧壮观。

  在礼品销售部看到的水手挂钟颇似一个救生圈,指针周围的一圈用麻绳编制了不一样的图案,这些奇妙的绳结就是水手结。据说,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可是解不开这水手结的。我看船上的姐姐在打这个结,我也跃跃欲试,第一次尝试确实让我感到了打水手结的难度。

  “哥德堡”号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换一批水手,无论到哪儿,每一名水手都会打这种结。这些看似五花八门,与中国结有几分相似的结在船行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用于攀爬、下降,防止打滑,保护安全和连接等。船上到处布满了这些结,各有各的用途,同样的绳子有着上百种用法。

  “哥德堡”在上海期间,为上海游客提供参观的同时他们也对船进行了精细的维修。我在船的甲板上看到有位土耳其水手借助双套结攀上5米高的船梁,在烈日下替绳索上润滑油。船侧,中国水手也在工作,他利用滑轮组上上下下。水手们在外的工作同时还展现了古代瑞典人的追求科学创新精神。

  古船重出江湖但她却不老。她是融合了现代科学与古代顶尖科学的结晶。当我们还置身于欣赏古代瑞典风情的时候,再走向船舱,又回到了现代。船舱中有咖啡馆,透过一扇门,我看到了游客不能进入的现代化餐厅以及厨房。而在这餐厅的两侧排放着8门大炮,这一点与原来不一样。古代有30多门炮,这是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如今的炮则是为了表示入港时的友好而设的。餐厅的最前端还有机修室,女水手不停地在里面修理着一枚枚零件。古船上的餐桌也是用绳索挂起来的,这些看似粗糙的结其实已经伴随这艘年轻的古船航行了30个月了。餐厅的地下则是现代化的海水淡化设备,提供水手每天72立方米的淡水资源。

  第一次上古船还有些不适应。所有的通道都是在你脚底下或是头顶上的。船上没有像模像样的楼梯,只有手脚并用的梯子。第一次去还真会迷路,冷不丁地会有冒出一扇门,幸好有工作人员为你指路,不然我走马观花时准会掉下去。

  船外的一片帐篷里传出浓浓的机油味,一些水手在里面修补帆布,编制麻绳。一边工作一边给游人们参观。大大小小的工具以及滑轮,横梁铺满一地。30度热的天,水手们仅在一个小电扇旁工作着。他们脸、腿上都黑乎乎的,土耳其女水手徒手用又粗又重的麻绳编制水手结。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国家的水手都用心编制着水手结。这些水手结传承到现在,依旧牢固、耐用。我们不得不信服,古代水手的智慧,以及从古至今水手们不变的责任心。无数个水手结都是水手们用心编织的结。自18世纪“哥德堡”号触礁沉没以后,人们依旧无私地来到“哥德堡”号工作。虽然海上会遇到狂风暴雨,或者处境多么的恶劣,“哥德堡”号的船员们似乎都团结一心,大概是被水手结紧紧地结在了一起。他们的不寻常经历让我们向往,这一些敬业、勇敢的船员们大概也都是有着这样牢固、不可结开的水手情节吧。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