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恐怖文化"在学生中悄然流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7日 07:12  中国新闻网 

  以阴森冒烟的白骨,龇牙咧嘴的妖魔鬼怪为卖点的影片,以墓地、幽灵、鬼怪为描写对象,以及诸如“魂飞魄散、零点尖叫、毛骨悚然……”为内容的故事,以“招鬼”为核心的恐怖游戏……这些戴着“恐怖”帽子的书籍、网络游戏、电影在学生人群中正悄悄流行,看鬼故事、玩恐怖游戏已成为一部分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时尚”之举。

  迷恋“捉鬼”玩心跳

  在内蒙古的一家图书大厦魔幻小说书架下,不少青少年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看着《太平间里的磨牙声》等鬼气森森的图书,架上多种图书都被翻得起了毛边。

  长春市某中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两年来随着校园周边安全环境的整治,原来出租出售不良书籍的书店逐渐消失,但一些男学生选择了上网看灵异小说。“心跳加快!”说到爱看灵异小说的原因,初二的一位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内蒙古财经学院大二学生小刘今年寒假没有回家,她白天在图书馆看书,晚上没什么事,就把隔壁几个宿舍的姐妹叫过来一起“招鬼”:点上蜡烛,4个人在镜子前面转着圈儿走,一边走一边念咒语,还要向前面一个人的脖子上吹气,然后眼睛盯着镜子看是否会出现鬼……小刘说,他们玩的叫“请镜仙”,这是“招鬼”游戏的一种,只是招过多次,也没有见到鬼。“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没有鬼,就是好奇,看能不能有奇迹出现。”

  吉林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告诉记者,她很喜欢读长春一家报纸网络版“恐怖七天秀”。她的很多同学喜欢把在网上看过的鬼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吓人的是晚上在宿舍里边放《张震讲鬼故事》的背景音乐边讲鬼故事。最近一次,就是因为室友在熄灯后给大家讲了一个她刚听来的鬼故事,女生们吓得一起惊叫,之后连续几天晚上大家都不敢单独上洗手间。

  记者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招鬼”二字,结果发现最流行的“招鬼”方法竟然有二十多种。

  为寻找刺激?

  “一上大学,学习不再紧张,有时候感觉没事可做。于是,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玩恐怖游戏,听鬼故事,特别刺激。在整个过程中,全身高度紧张。”去年刚上大学的赵林跟记者说起“恐怖”游戏异常兴奋。

  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多数学生称,校园生活令他们感到十分枯燥和空虚,玩“招鬼”等恐怖游戏就是为了寻找刺激;也有一些人是真的想招“鬼”,他们认为,能亲自见一次“鬼”,也是人生中一件很刺激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想借此“练练胆量”。

  很多学生对玩恐怖游戏并不排斥,有些人还很向往。“现在大学里,恐怕很少有学生没有玩过恐怖游戏,至少也会讲讲鬼故事。”吉林省某高校的一位学生说,尤其是女生对“招鬼”更是情有独钟。

  吉林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宋菲认为:“恐怖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人们寻找刺激寻找满足的一种心理。”大学生现在最担忧的问题有三个方面:学业、就业和在学校是否快乐,多方面的压力让大学生没有宣泄的渠道,通过玩恐怖游戏来缓解心中的压力。

  长春市防卫学院教师吴峤晗表示,中学生喜欢看恐怖、灵异的小说,有的一天不看就像少了点什么,上课的时候还偷偷地躲在课桌后看。

  切勿涉“恐”过深

  美国的心理学家对密执安州和威斯康星州的15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发现,看恐怖片在心理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与一般受惊吓并不一样。76%的受访者透露,在看恐怖片后自己在情绪和行为上都出现异常。越年轻的观众受恐怖片负面影响的时间越长,程度也往往越重。

  “孩子们沉溺在这类小说的虚幻情境中,往往会分散学习的精力,而且这类阴暗、暴力的情节会影响人的情绪,对生活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容易走极端。”吴峤晗称,有个别同学就因为这类书看多了,处理矛盾的方式就很极端,动不动就对父母说要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宋菲认为,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好,不太容易“进入角色”的人来说,适当接触一些恐怖故事、恐怖游戏,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胆量,宣泄压力。但此游戏也不宜过多地玩。因为,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或者突然受到惊吓后,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轻者出现焦虑、做事情精神不能集中,严重者还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说,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大中专学生,不应该热衷于玩这些明显带有迷信色彩的“鬼”游戏。他建议,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校更应该对学生加强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蚀。

  采访中,一些教育界专家担忧地说,如果书籍、影片等所承担的心灵引领责任离读者越来越远的话,对读者和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将带来不利的影响。专家呼吁商家不要因为销量、点击率、卖点就忘却了社会良知,因为对处于这群学生来说,图书和影片的作用和影响将延续一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