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责备好孩子是相当辛苦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15:56  当代中国出版社 

  让孩子参与社交活动——责备好孩子是相当辛苦的

  不可在客人面前责备孩子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来到朋友的住处附近,于是顺道前去拜访他的家人。怀着愉快的心情,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朋友家小孩那可爱的模样,脚步也不知不觉地加快了。当我按铃时,耳边突然传来两声吼叫,随即朋友和他妻子的脸庞,出现在我的面前。“啊!真是稀客!请进!请进!”“难得你特地来看我们,快进来吧!不!不必脱鞋,直接进来就行了!”夫妇俩十分热情地招呼着我。但是,我似乎一开口就说错了话:

  “你那儿子现在应该很大了吧?真是好久都没看到他了。”话刚说完,朋友夫妇立即拉开嗓门,大声叫唤他们那已经念国中二年级的儿子。“正仁,老师来了,快出来!”“正仁,你在做什么啊?小时候最疼你的人来了,还不快出来啊!男孩子家,怎么也这么害羞呢?”但是不论他们怎么叫,里面都毫无反应。在这小小的屋子里,正仁绝对不可能听不到父母的叫声,因此我想他是决定采取沉默战术喽!“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一有客人来,他就躲在房里,死也不肯出来。”朋友苦恼万分地说。接着,他的妻子又抱怨道:“真是的!他比小学时候更不容易了解。有时候我们会强迫式地叫他,但是他总是板着一张脸,一句话也不说。更过分的是,即使是普通的寒暄,他也不肯;当别人问他话时,他总是很冷淡地回答,真是令我感到难为情。”在此情况下,我只好试着为他提出辩解:“很抱歉,我不该冒昧地询问正仁的事。不过,对于中学生而言,讨厌交际、不喜欢与客人周旋,是很普遍的情形啊!”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中学生喜好孤独,不如说他们讨厌在客人面前出现。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不仅是对家人、朋友,对外人更是如此。当孩子自觉已经是个高中生时,往往会“喜爱孤独”或“以孤独为乐”;但初中生则不然,他们会幻想自己是孤独的,结果便会逐渐地封闭自己,成为独来独往的独行侠,并且不喜欢在人前出现。前面说过,幼儿第一反抗期和中学生的第二反抗期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而以自我为中心,即其中一项。对于自己的事,他们会竭尽全力去做,然而对别人的事,却漠不关心。虽然其本质仍然相当善良,但是从那冷漠的外表看来,却令人觉得他们似乎毫无同情心。在此情况下,如果仍然采取和指导幼儿一样的方式,企图诱导孩子站在他人立场设想,多多体谅别人的心情,是不会产生速效的。因为,要孩子重视人际关系,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这种习惯才行。和对待幼儿不同的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顾及他们细腻、脆弱的情感,尽量避免动辄责备,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父母口不择言地以命令口气说:“出来”或“讨厌”,则必招致孩子的反感。要知道,中学生时代正是情感最丰富的时期,稍一不慎,就会使其心灵受到打击。因此,当孩子不愿意与客人见面时,不妨委婉地告诉他:“林伯伯是因为想你,特地从百忙之中抽空来看你!我想,当他看到你已经长得这么大时,一定会很高兴的。更何况,他完全是基于一番好意,如果你不见他的话,一定会令他非常失望。妈妈很了解你心中的想法,但是总不好让林伯伯失望而归吧?”如此一来,不论是多么迟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对方的诚意,而逐渐打开封闭的自我,重新回到人群当中。中学生拥有敏锐的情感、敏捷的思考能力,但是对于遭遇困难时该如何掌握具体的思考重点,却相当笨拙。做法必须能切入核心有位母亲向我抱怨:“我那儿子变得比小学时候还坏。”在这句话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一言以蔽之,当孩子的内在开始解体时,连带地会使以往的价值观发生极大的变动。这些大变动之一是,过去孩子会因父母的责备,而勉力遵从所谓“好孩子的条件”;但是进入反抗期后,他们却竭尽所能破坏一切制度,甚至不在乎成为大人口中的“坏孩子”。打从幼儿时期开始,他们就不断地受到父母责骂,虽美其名曰为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整洁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但是此时他们却不禁怀疑,大人口中所谓的常识,究竟是指什么?它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并且自问:难道就因为大人的责骂,自己就得乖乖地顺从吗?于是,他们不再奉父母的话为圭臬,而是依照自己所想、所要的去做。此时,这些要求也在孩子们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蚕食作用。在以一位女生自杀后所留下的手记编写而成的《二十岁的原点》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主人公的反抗期。

  学校是我最早进入的集体,而我所扮演的角色,不外是‘好孩子’、‘率直的孩子’或‘爽朗的孩子’、‘亲切的孩子’等。这些称呼对我而言,是相当贴切的。但事实上,我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却怀有极大的恐惧。或许是我比别人更懦弱吧?因此,我不断地鞭策自己,努力成为父母所期望的 ‘成绩优秀的可爱孩子’。我一直以为,唯有成功地扮演这个集体所要求的角色 ,才会有我的存在 ;反之,一旦拒绝了这个角色,就等于否决 ‘我’的存在。”

  这名女生承认自己的确相当幼稚,但是当她持续在中学、高中扮演这个角色后,却逐渐意识到,原来这个集体所要求的,并非绝对正确。在手记中,她描述了追求自立所经历的痛苦:“发现集体所要求的,并非绝对正确之后,心中的恐惧感日益加深。我逐渐意识到,身为一名表演者,我有权决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一般来说,这种反击、迷惑、追求自立的痛苦,很可能早在中学生时代就已感受到。因此,在父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其改变往往倍加辛苦;换言之,越是大人口中的好孩子,其改变的危险度越高。不过,由于很多父母自己也曾经历过不成熟、无知的时期,因此大多认为:“责备一个好孩子并不容易。”通常,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感觉到自己的迟钝,不得要领,于是只好像鸵鸟般地把自己藏起来,尽量避免在外人面前出现。这种心态的形成,乃是由于自卑感、警戒心及虚荣心混合所致。当然,客人绝对想不到孩子会有如此复杂的心境,因而会和平常一样,以关心的口气问道:“他已经长大了吧?”“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可爱吗?”殊不知,孩子最难以忍受的,便是父母和外人谈论自己的行为。因为,一旦客人赞美自己:“真是个好孩子!”那么在礼貌上势必得要客套一番,或者言不由衷地说:“哪里,哪里!”“谢谢!”如此一来,不但会令他们觉得难为情,而且会越来越厌恶自己。处于反抗期的孩子,虽然对他人的感觉非常迟钝,但是对于别人望向自己的眼光,却极为敏感。最后,当我正准备告辞时,他终于出现了。一阵寒暄之后,我意外地发现,他的应对能力竟然比一般的小学生还要笨拙!“你不是喜欢铁路模型吗?我有一个朋友,是这方面的专家哩!”突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他最感兴趣的事物,于是便以此为话题,开始讨论起来。令人惊讶的是,他那不安、尴尬的表情,居然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还滔滔不绝地与我争辩起来。由于我们谈话的内容,都是他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他似乎把我当成世界上唯一的同类一般,恨不得一股脑儿把心里的话说完。更特别的是,我们的交谈完全脱离了一般的对话形式,既不询问对方,也不谈论自己,而是以共同的兴趣为中心,毫无顾忌地闲聊。“正仁,你是个男孩子,自然会对铁路模型感兴趣,但是老师可不一定噢!”他的父亲提醒道。这话刚说完,孩子的脸上立即露出“我完了!”的惊恐表情,原本热络的气氛也突然变得很僵。于是,我告诉他的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最好不要以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作为主题,否则谈话便很难继续下去。有些父母亲喜欢和客人谈论自己的小孩,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恰当。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极为强烈,因此必须以其感兴趣的事物为主,才能切入谈话的核心。和中学生相处,时间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要领就是要配合他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绝对不可过于勉强,应该很自然地去做。孩子终究是孩子,因此无须勉强他们一定要和大人一样,具有灵活的社交手腕,否则一旦失真,反而不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