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抗会导致分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16:27  当代中国出版社 

  有些父母告诉我:“我的孩子并没有反抗期啊!”事实上,并非孩子没有反抗期,而是父母所认定的反抗标准不同罢了!仔细想想,有些孩子总是尽可能不与父母碰面,也尽量避免与父母说话,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会发生正面的冲突。拥有这类型子女的父母,其心目中所谓的反抗期,乃是根据字面解释,认为是由于子女对父母的反抗,以致发生冲突,彼此互相伤害。然而,这种想法似乎单纯得令人无法置信。正如前面而言,反抗期的焦点,应该着重于对应亲子关系所采取的方式。因此,就表面上来看,反抗期的行为表现,因父母、孩子及其他相关因素而有很大的不同。举例而言,不论是攻击心再强的孩子,一旦父母显得较为软弱,无法融入其激昂的情绪中,那么,这将只是一场独角戏罢了!如此一来,反抗期自然就会提早结束。但是,如果是因反抗期之外的原因,如亲子之间意见分歧,那么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势必找不到任何共通之处。不论如何,当亲子之间发生意见分歧时,只要能淡然处之,设法增进沟通,自然能够减少无意义的摩擦;相对的,父母所感受的不安及所花费的心力,也会减少许多。在重新改造中无法了解耗费了什么有关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详加叙述。大体而言,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将过去所学习的常识、价值观、生活习惯及礼仪完全丢弃,而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也就是说,他们以破坏作为重新出发的开始。然而,父母眼中所看到的,却是孩子将自己所教导的一切完完全全地丢弃。想到自己以往的努力,竟然在眼前崩溃,而且已无轨迹可循,让他们如何不感到失望呢?殊不知,这并不是永久的破坏,而是基本上的改造;双亲过去的教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其改造之中,而不是完全将其舍弃。身为父母,对于亲子之间的意见分歧,往往不太能够了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及想法解决问题,结果却变得更为唠叨,更加令孩子无法忍受。改造中的一切,都在起步阶段。但在父母这一方面,原本期望孩子由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逐渐地长成自己理想中的优秀人才,因此他们的失望,也就相对地加深。为此,许多父母频频发出怨言:“至少总该有一样符合要求吧?这孩子,既没有礼貌又缺乏整理整顿的能力,甚至在社交方面,也因常识不足而发生障碍;你看,这不是一无可取了吗?小时候的他,一切都表现得很好啊!”我忍不住怀疑:有必要把孩子和过去相比吗?幼儿期有幼儿的生活,小学生时代拥有百分之百的小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反抗期都具有充实生命的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度过此一时期,而采取敷衍的态度,那么反抗期的内容,将会变得稀薄而单调。以开明的态度处理意见分歧“他怎么会这么食古不化呢?” “顽固的人,通常都不太开明。”类似上述的批评,在孩子之间经常可闻。在他们的观念里,成为开明父母的先决条件,是要知道一切新事物。例如:使用孩子的流行话语,阅读孩子看的杂志,穿着与孩子所穿衣物感觉类似的服饰。这些父母认为,只要能和孩子拥有共同的生活基础,一定能够获得孩子的高分评价。事实上,这种做法反而会使彼此之间产生更大的歧异。如今,大多数孩子早已不再期待父母能和自己意见一致,也不敢奢望父母有任何开明行为了。他们的主张是:“我和父母是不同类的人。”“虽然我由父母养育长大,但是除了承袭他们的个性之外,我也必须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基于这些观念,他们认为父母古板、顽固、不开明。在此情况下,很多父母叹息道:“他们哪懂得什么叫新潮?真像他们那么做的话,我这40年来的人生历练,岂不是都白费了吗?”而父母的这种抵抗感,正是孩子们所期待的。换句话说,过去那种具有权威及支配感的父母,正是孩子打从心底排挤的目标。父母是否误解孩子在外居住的愿望?对于向往离开父母保护的孩子而言,离家和在外居住,是相当具有魅力的。据了解,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希望能够离家独居。但同时,他们也考虑到独立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因而裹足不前,只好借着延长旅行或露营的时间,稍稍满足一下心中的愿望。在父母这一方面,则认为孩子所以会有“独自在外居住”、“离家”的念头,乃因为心理上对家庭感到不满所致。因此,当他们听到子女的要求时,就会马上脸色大变,自怨自艾地说:“一定是我们做父母的伤了孩子的心了。”由于青春期离家的案例较多,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不过,若是将一切归咎于这个原因,则未免太过于武断了。对于一心想要独立的孩子而言,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一旦他们习惯于安逸的生活后,即使想要离家,也已经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青年应该离家学习独立。”孩子想要离开父母的羽翼,另筑窝巢,是理所当然的事——唯有具备这种观念,亲子双方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此问题。不特地去寻找,也不期待一定会有答案对父母而言,孩子的感觉及思考方式,往往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身为父母,的确很难开口告诉孩子:“你所说的事情,我一点儿也不知道。”面对子女的疑问,有些父母会以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敷衍地回答道:“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不会很完美的。”“人生总是变幻无常。”“这件事毫无前例可循,实在很难骤下断言。”这类陈词滥调,孩子早就听腻了,因此他们不免会失望地慨叹道:“哎,怎么又是一样的答案呢?”如此一来,他们当然会认为父母的解答是多余的。或许,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父母所做的解答,都怀有一份预想吧?他们希望父母所说的答案,能和自己的构想不谋而合。不过,能以自己的感觉和思考方式和父母交谈,并且承认他们的见解的,倒也不乏其例。“哦,你也有这种感觉啊?”当然,孩子最希望听到的是:“你是这么认为的吗?爸爸根本没想到这一点。”他们所要表达的,是要让人知道,自己也有感觉及思考上的烦恼。当此之际,父母若是展现其指导意识,便是对孩子的批评;如此一来,言谈之间不免会流露出轻蔑及讽刺的口气。反之,不断地重复孩子所说的话,将会使他们感到安慰,进而产生力量。这种使亲子之间更加接近的简易方法,近年来颇受专家重视。亲子之间的分歧,是永无止境的;发生在家中的种种冲突,有如杯中的暴风雨,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借着它,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对于父母而言,他们的责任,便是分辨这场暴风雨所包含的意味。为了顺利地和反抗期的孩子相处,首先父母必须维持平衡的感觉及健全的精神,按照事物的顺序、轻重,逐一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