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面对压力家长的七宗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 10:36 春风文艺出版社 

  ——从《朱成在哈佛·朱成父母家教手记》反思家庭教育现状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21世纪最累的是谁?孩子。

  中国自古便有“苦读”之说,发展至现代,这种“苦”越来越多,越来越浓。除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千年夙愿,现在又加上了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就业压力。当代家长感同身受,面对压力,如临大敌。但毕竟是“使不上劲,跟不上遛”,只能殷殷期待集于一身。传递到孩子身上,却变成一个个无形的巨大包袱,压在柔弱的肩膀、稚嫩的心头。这种为人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浩荡爱意的由头之下,这些父母却犯下了一个又一个错误。

  一、因果倒置,扼杀成长的快乐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成长的本质是不断地进步。而进步,本应伴随着快乐。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却异常地沉重,所有的孩子无比的辛苦。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没有快乐可言。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堪重负,选择了逃避、叛逆,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

  谁之过?为父为母者,难逃其咎。

  让我们看看朱爸爸、朱妈妈是怎样做的吧。“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样他才能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朱成妈妈如是说。她看事情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似乎因果颠倒。别人以为,学习好了,以后有了好前途,父母、孩子才能快乐。而她的理解是,只有孩子快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好的前途。

  因此,在朱成的

家庭教育里,“快乐原则”一直贯穿始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并不苛求她做个完美孩子,也不要求她达到怎样的程度或高度,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女儿快乐成长。

  那么,怎样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朱成父母给列出的是这样的药方:

  1、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朱爸爸、朱妈妈都让女儿掌握主动权,让她自己选择最能获得快乐的项目来进行。当她征求他们的意见时,我们每次都会这样问她:你选择这个感到快乐吗?如果女儿回答“是”,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选择。

  2、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朱成的家是充满欢乐的。每天爸爸妈妈在家里就喜欢说开心有趣的事,绝不把外面的一些负面的东西带到家里,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3、如果孩子不高兴,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看看是否教育方法不对,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绝不会轻易就责备孩子。回顾女儿的成长历程,朱成的爸爸妈妈可以很开心地告慰自己:他们不但给了女儿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也让她的学习生涯始终充满了乐趣和温暖。

  二、恐吓与责骂,决不是教育

  中国父母,即便自己连块铁都不是,依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恨铁不成钢”,因为那 “都是为了孩子好”。

  即使是脾性温柔的中国父母,也经常以此恐吓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不温柔的父母,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则会怒其不争,义正辞严地对孩子责骂。

  我们确定,这不是教育。绝对不是!这仅仅是恐吓,是威胁。

  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抵触,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这不是我们想给孩子们的情绪。

  为什么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呢?让他们对未来多一些憧憬?

  朱成妈妈说:“如果女儿决定去做一件事,我们都会全力去支持,为她喝彩,为她加油。”朱成爸爸说:“家是孩子诞生梦想的地方,也应该成为她实现梦想的起点。”

  不光在学习中,而是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朱成的父母给了她太多的喝彩与掌声。朱成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经常会有机会在各种场合表演。无论什么场合,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有女儿的节目,朱爸爸、朱妈妈都是最忠实的观众,陪着女儿一起去,在台下为她喝彩加油,有时候甚至还一起同台演出。用他们自己话,他俩就是女儿的头号“粉丝”。在学习中,夫妇俩更是如此,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样的“幸福拉拉队”,一定是朱成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拉拉队,鼓舞她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她更自信、更快乐。

  三、赢得起、输不起,“放下”才能前进

  “向上看,向前看”,这是中国人的口头禅。见贤思齐,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在孩子本身已经过于在乎自己位置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给孩子松扣气。

  学习之道,贵在有张有弛。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会紧张,会失去正常的学习与反应能力。时间久了会神经衰弱,甚至崩溃。但很多家长不懂这一点,唯恐压力不够,把孩子逼得没有回头路。长此以往,孩子真的输不起、放不下了,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全线崩溃。

  因此,睿智的朱爸爸、朱妈妈一直让女儿学会“往下看”。因为他们担心,太优秀的女儿习惯了领先,却经不起挫折。他们常对朱成说,不需要朱成做一个完美的孩子,“要感谢天敌,感谢对手,感谢困难和失败,让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努力的方向,做一个快乐的强者。”对他们来说,乐观的态度、健康的身体比全A成绩更让我们欣慰。

  让孩子学会“向下看”,而不是事事要求他做到最好,这是给孩子的减压之宝。

 [1] [2] [下一页]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