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图)


  作者: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过去的家庭子女比较多,培养、教育多子女,人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于独生子女的培养、教育,比较生疏,缺乏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就像是“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

  在我国,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才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还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尽管有西方国家培养、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探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教育对策。

  要教育好独生子女,家长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首先解决心态问题。

  所谓“心态”,就是面对客观世界和周围环境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心态影响人的行为,甚至决定成败。

  子女的“数量”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独生子女与多子女之间不仅仅是子女数量上的差异,从多子女到独生子女也不仅仅是子女数量上的变化。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现在,许多家庭里只有这“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这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许多家长心理上感到“失落”。 “物以稀为贵”,独生子女在家长心目中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家里这“不可多得”的一个孩子,对家长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有这样的俗语 “独柴难烧”,“独苗难栽”。都说独生子女难以教育。其实,独生子女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样的,都是普通儿童。独生子女教育是难度大一些,但关键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心态不端正。面对这“千亩地里的一棵苗”,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担心、过度照顾、过分迁就、娇惯溺爱,这是独生子女家长较为普遍的心态。孩子是需要保护、关心、照顾、宽容、爱护的,但不能过分。过分了,教育就会“走样”,效果会适得其反。家长必须首先纠正这种心态上的偏向。心态端正了,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会应运而生,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第二,把独生子女摆在家庭生活中适当的地位。

  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对他来说,这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个人所处的地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生活在一定的地位,势必产生相应的思想。比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下,势必会形成畏缩、自卑或嫉妒、反抗的性格。生活在特殊化的地位,势必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意识。

  独生子女家长在思想上,一般把孩子看得过重,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就像外国人所形容的那样,被看成是“小皇帝”、“小太阳”。这两个比喻都是形容独生子女的地位。独生子女在家庭里,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都是“得天独厚”,一家人以他为中心,围着他转;转来转去,使得独生子女也渐渐产生并不断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家长舍不得管,孩子也不大听从父母的管教,很容易成为家庭里的“暴君”。

  因此,要把独生子女摆在适当的地位,他们也是普通的家庭成员,不能视为“特等公民”。父母既不要“任儿女做马牛”,也不要“为儿女做马牛”。走两个极端都不妥。

  第三,期望不要过高。

  孩子呱呱落地,与母体分离,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全部为他们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或私有财产。但在中国,长期以来,家长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孩子是家长的期望。孩子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很重的负担。过去,家里子女比较多,家长把期望分别寄托在各个子女身上。相对来说,一般期望不会过高,子女压力也不会太大。现在,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没有别的指望,家长的全部期望只能寄托,或者说“倾注”在这“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身上,往往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

  中国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恰恰是在我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时期。社会竞争的压力和生存难度越来越大,促使家长普遍产生了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对孩子任意实施超越年龄特征的“超前教育”,施加巨大的超“负荷”压力。家长必须明白,适当的期望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过高的期望像是“拦路虎”,会让孩子望而生畏。要克服期望过高的偏向,正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

  第四,要早一点进入儿童的社会群体。

  独生子女的家庭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没有儿童的群体,孩子在家里没有与同龄人共处、磨合的经历,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一个天然缺陷。孩子生活在以“四二一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家庭里,他们作为弱者,就像国宝大熊猫一样,被成年人照顾、呵护,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独”,越来越“傲”,越来越不合群。这很不利于将来顺利进入社会生活。

  去年大学生入学以后,有报道说,有的新生在食堂买饭和图书馆借书时,不知道排队,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排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还不就是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从来没有排过队,总是“第一个”,没有人跟他们争。

  家庭本来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家长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但独生子女这种特殊家庭的天然缺陷和家长的不端正心态,给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制造了种种障碍。而孩子们长大以后,无一例外地都要进入社会,家长不得不未雨绸缪,及早做准备。孩子小时候,就是家里有人照管,最好也要把他送到托儿所、幼儿园,早一点进入儿童的社会群体,参与、适应集体生活;在家里,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孩子与别的孩子接触。到了青少年时期,要主动打开家庭这个“城堡”的大门,早一点“放飞”,让孩子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学习与人相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从家庭到社会的“坡度”和难度。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