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爱动手的孩子才聪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07:34 今晚报 
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令人忧

  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过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其实——孩子动手才聪明。

  暑假里,很多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之外,就是躺着睡觉、吃饭,看电视或者上网。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躺着呆着,什么也不干,或者只动眼睛,用嘴说说话。

  而在去往游乐场所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大包小包地扛着背着,跟在孩子的后面,还不停地说:宝贝,来,喝点水!孩子一扭头,用嘴含住吸管,连手都不扶一下水瓶就继续往前走。

  据南开区一所小学的某位德育教师反映,学校每年会组织学生去郊区农场参加劳动实践,可是有的家长怕孩子晒黑了,累着了,干脆让孩子请假不去。

  现在,孩子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都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开关,自己不整理书包,甚至不背书包。一切家务劳动俨然与他们无关。

  根据一项调查,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至18岁的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可根据目前独生子女的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12分钟。

  教育观念让孩子止步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怪孩子觉悟差,而应该思索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发生了偏差。

  孩子动手能力差与“重脑轻体”的传统思想有关。很多人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一种不体面的事情,而那些脑力劳动者则往往拥有一种优越感,即使收入相当,一个从事脑力工作的人也比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高。这种社会的普遍心态影响着家长,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的心目中,体力劳动、干活、做点事情就成了低人一等的事情,使得他们越来越轻视动手劳动和生活实践。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接受劳动教育不外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的正规劳动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很多学校关于劳动、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教育几乎沦为一种形式,和其他一些素质教育的措施一样难以落到实处。劳动课、实践课通常被语文课、数学课所取代了。

  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对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忽视。一些家长每天提供给孩子的是钢琴、舞蹈、电脑,甚至无休止的假期补课,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然不可避免。有的家长只顾着孩子的学习,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学习以外的事情,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干!”在他们看来,只有学习好才是成才的惟一条件。家务活家长全包了,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干活是父母、长辈的事情。也有的家长即使孩子有时间做也不让孩子干,因为他们怕干活的时候孩子累着、伤着、碰着。

  天津师范大学的李百珍教授认为,在观念上,社会对孩子的动手能力理解不够。现在大学生出去打工,干点脏活累活,大家就觉得很稀奇,觉得大材小用了。事实上,在国外,孩子打工是很普遍的现象。她介绍说:“我的外孙在加拿大上学,从10岁开始就每天清早起床给社区送报纸,送完报纸之后才去上课。他挣的零花钱用来报课外学习班。要是中国城市里的孩子这样,家长早就心疼坏了。而要是大学生去送报纸,大家更觉得不可思议,感觉太丢脸了。其实,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动起手来心灵才巧

  从人类进化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祖先最开始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劳动更加灵活,双手利用得多了,大脑就更加发达,有了与动物不一样的区别:我们做什么事都会用大脑思考。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其实也非常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行”的统一。上世纪30年代,一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把劳动课作为培育学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李百珍教授认为,孩子只有动手才能心灵手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转换一下,应该是“手巧心灵”。动手劳动之后,孩子会增加很多能力,如改变丢三落四的毛病,责任心更强了,在动手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成就感。

  其实,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童年时学会做事、特别是会做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后的失业率、犯罪率之比分别为1∶15和1∶10,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较低。国内也有调查同样发现:在家常常做家务劳动的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较强。

  请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有的家长埋怨现在的孩子不会感恩,也担心孩子将来不孝顺长辈。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如果从小没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不让孩子为家长做些什么,那么他们的责任心不会建立起来,也不会替家长分忧,因为他们认为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干点活,动动手。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进行合适的安排,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倒垃圾,不让孩子刷碗,因为害怕孩子打碎碗或把衣服弄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其实,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干。家长可以在旁边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会干的事情,教给他技巧,而不要害怕。有了第一次,他就会勇敢尝试了。文/罗雄斌 杜永亮 摄影/文君

  相关阅读——

  把学生培养成生活高手

  7月27日《钱江晚报》报道,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这些都将成为高中生必修课的内容。作为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从今年9月开始,浙江新高二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每周一次,纳入省会考科目,不得免考。为此,这个暑假全省调集了1200多名老师来学习如何上这门叫做“通用技术”的新课程。

  将生活技能培训纳入基础教育,而且用“会考门槛”进行强化、限制,这就逼迫孩子不得不进行生活技能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生活手段,提升生活能力,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享受生活乐趣的精神面貌。学生摆脱了“书呆子”的现状,而具备了感受生活的慧眼、创造生活的大手和善于生活的大脑,就能用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笔者认为,深切感受、体验生活的孩子,才会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为教育注入“生活活水”,让孩子在五颜六色的生活海洋里不断翻腾出浪花,这才是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生活支点”、“幸福拐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0,000,000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