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庭教育: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作者:关 颖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是指不用圆规和曲尺这两种工具,就不能使圆形和方形符合标准。后来,人们用这句话来比喻规则对人的行为要求。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不是孤立的,都要跟别人打交道。为了保证人们井然有序地生活、工作、学习,形成了许多社会行为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规则。法律、纪律、日常活动中定的规矩都是这样的规则。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受一定的约束,否则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行,这是孩子从小就要懂的道理。

  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行为规范的重要阶段,孩子养成守规矩的好习惯是遵纪守法的基础,也是步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遵守共同的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小孩子也能不例外。比如在我们国家除了香港,汽车、自行车都靠马路的右侧行驶,你说我“偏不”,一定要让爸爸把车开到马路的左侧,那会是什么结果呢?肯定会出交通事故!像这样的规则是怎么来的呢?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共同制定的,是为了大家的共同方便,要靠大家自觉遵守。有的规则是具有强制性的,比如法律和纪律,违反了就要受到处罚。不仅如此,就连小朋友在一起游戏,要想玩得好,玩得高兴,也要有规矩。下棋就有“不准悔棋”的规矩;玩扑克牌就有不能看别人牌的规矩;玩蒙住眼睛捉迷藏的游戏,就有不许偷看的规矩;如果玩体育运动项目,规矩就更多了。

  有的孩子为什么大家不愿意跟他一起玩呢?很有可能就是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总“耍赖”。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按照规则办事,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有的孩子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总是迁就,不良习惯养成之后就很难改正了。孩子年龄越小,规范他的行为越重要。比如按时起床、睡觉;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处、写完作业收拾文具;外出或回家主动跟父母打招呼;请别人帮助后说谢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这些日常小事作为“家规”,长期坚持做下去,不仅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

  遵守既定规则的前提是了解这些规则。有一个小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在试卷上画了一幅画,被扣10分,家长好像遇到了千古奇冤。其实,本来就有规定,在试卷上写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应为零分,这就是一条规则。对小学生来说,活动范围扩大了,每天都要过集体生活,要遵守法定的行为规范,比如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将这个守则具体化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的父母觉得教育孩子遵守那些规范是学校的事,根本就不了解具体内容,更没有敦促孩子履行这样的规则。实际上,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涉及到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它融于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是培养孩子规规矩矩做人的最基本的内涵,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基本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孩子上小学后,学校有许多制度规定,比如考勤制度、清洁值日制度、赔偿制度、课堂纪律、阅览规则、考试规则,等等。作为父母,无疑要熟知这些内容,给孩子具体指导,敦促孩子按规则行事,并在家庭中创造孩子践行各种规则的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一起订立规则比事事对孩子“教诲”更见效。有的父母喜欢时时把对孩子的要求挂在嘴边上,“应该”这样,“不该”那样,孩子听多了总有些不耐烦,也不免“挂一漏万”。其实,可以指导孩子自己来区分可行的和不可行的行为,通过立规矩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当孩子确定了某个界限的时候,便能够更好地去做。需要注意的是,制定规则一定要取得孩子的认同,不是父母强加于孩子的,规则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状况,经常进行调整,不断更新内容。不仅规定应当怎样做,还必须确定违规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能做他最喜欢做的某件事,等等。一旦孩子违规,立即执行。这个时候,无需父母警告,不用讨价还价,是孩子自己运用规则对自己的惩罚。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或者自己制定规则,他可以更好地接受和执行规则。事实上,孩子也很愿意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可以逐渐养成自我约束、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