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庭教育:母爱浩荡育英才

  作者:珍珠天堂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父母自编教材任老师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乌镇。茅盾的父亲沈永锡,16岁就中了秀才,他为人正直,具有进步思想,是当时的“维新派”。母亲陈爱珠,是一位具有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她不仅贤淑、温柔,而且知书达理。父母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一家人相亲相爱,过得美满幸福。

  听妈妈讲故事,是茅盾年幼时最快乐的事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山泊108将”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满了茅盾幼小的心灵。盼望快快长大、盼望早点识字能够自己读书,看懂那些故事,这其实就是母亲在讲故事时为儿子种下的求知欲。

  茅盾5岁时,母亲觉得孩子该上学了,想让他进私塾。但父亲不同意,他不满意私塾里那些陈旧的教材和老套的教法,他决定按自己意愿选一套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材,并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孩子。

  沈永锡平时忙于研究数学,就让妻子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读的书是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以及《天文歌略》等自然常识读物。母亲曾问父亲:“为什么不教孩子历史?”父亲说:“没有浅近文言的历史课本。”然后就要母亲试编一本。于是,母亲就按她过去读过的《史鉴节要》,从三皇五帝开始,编一节,教一节。就像当年自己读了名著,编成故事讲给儿子听一样。

  茅盾在读小学时,对作文最感兴趣,并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他自小学就开始读小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和弟弟最爱看《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等“不入流的闲书”。

  一些好心的长辈对茅盾的母亲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些书少看为妙。”但母亲却有自己的观点,她说:“看这些书没有坏处,至少可长进国文知识,还可晓得社会上的事和做人的道理。”

  母亲的爱好和父亲的支持,在茅盾幼小的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慈母育子拒绝棍棒

  但这样的幸福并没能伴随茅盾的整个学生时代,在茅盾只有10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茅盾和比他小四岁的弟弟由母亲一个人抚养、教育。父亲在遗嘱中特意关照了儿子的教育问题,要求茅盾长大后学习理工科专业,以适应将来科学兴国、实业兴国的发展需要。母亲在父亲的灵前用楷书工整地写下了一副对联,其中一句是:“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坚强的母亲没有食言,毅然决然地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家教子的重任。她勤俭持家,含辛茹苦,以有限的财礼供儿子上学。她对孩子要求严格,不仅注意抓智育、辅导孩子读史诗、检查孩子的学业,更是重视德育,引导孩子做有志气的、对国家有用的人。

  母亲教育孩子不但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很讲究教育方法。茅盾小时候,活泼贪玩,整天跳呀、嚷呀,有时还打架闯点小祸,不免要耽误学习。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