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长学校:儿子沉溺网吧(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 21:00  《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 

  本期专家

  浙江省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俞群老师

  我们从陈女士诉说的小明的种种劣迹看,这孩子似乎已经不可救药了。但从记者跟小明短短的交谈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小明身上所潜藏的积极因素,如他“想把第一次的实习工资交给老妈。”更暴露出小明的父母在管教孩子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显然,小明网络上瘾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的。最初“读书时他会去网吧,但不经常去。”应该说,小明在这个阶段上网还是正常的。 后来,有一天晚上,小明因喝酒,忘记关电视机和风扇,为此遭到父亲的痛骂。他跑出家门,第一次在网吧过夜。从此,小明在网络上越陷越深。我们假设:

  1.面对小明喝酒忘关电器,如果父亲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平心静气地了解小明喝酒是为了解闷还是好奇?再跟小明讨论喝酒的问题。那么,那个晚上小明就不会在网吧过夜。而一个人一旦第一次破了“禁忌”,后面就往往不以为忌了。

  2.小明辍学以后,与以前的同学朋友也没有了联系。如果小明的父亲不是只是“不给他零花钱”作为惩罚,而是在给予一定约束的同时,还积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增进家人沟通,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引导孩子吸取教训,重新开始。孩子就可能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卖财产去网吧。

  3.小明的父亲平时对小明不闻不问,一旦做错事,父亲要骂他,赶他出家门。小明说 “老爸从来都没理过我,从小就不管我。”丈夫也反对妻子不遗余力地为小明奔忙操心,并且因此不理睬妻子,甚至要和妻子离婚。夫妻俩对小明的管教,一个打骂,一个呵护,好比对抗拔河,结果是力量相互抵消:妈妈的爱唤不醒孩子的良知,爸爸的打骂也毫无威慑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陈女士的做法无可厚非。作为母亲,她在尽力。也正是她对儿子的这份呵护,才使小明的偷拿行为尚限于家里和房东的东西,还不至于走上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小明也能够感受到母亲的爱心。但小明的父亲对儿子一贯的疏离,一贯的打骂,父子间缺乏良好沟通,使小明一点感受不到父亲的关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实际上,小明的一系列恶劣行为正是对其父亲的反抗和报复。

  小明的家庭和很多网瘾孩子的家庭有许多相似:缺乏温馨,缺乏亲子沟通。如果孩子“在家里很孤独,没有话好说”,那么在如今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孩子真的很容易投入网络的怀抱,网络成为他们的“精神鸦片”。

  再则,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批评要引导,但不可采用简单的打骂教育,尤其对读小学四五年级以上的孩子。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酷信“不打不成器”的传统思想,而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打骂也往往比较见效,这又增进了他们对打骂教育的迷信。但随着孩子长大,打骂的效果也越来微弱,他们也因此打得更狠,骂得更凶,结果导致亲子对立:一些孩子表现为逆反,一些孩子表现为逃避,而网络则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这个案例再一次告诫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得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培养一个好孩子,也可以挽救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也可能毁了一个本来应该正常发展的孩子(虽然是因无意识或无知造成)。

  编辑 张婴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