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惯性思维对孩子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 16:47  当代家庭教育报 

父母惯性思维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晓峡是一名初一男生,父亲是从部队转业的公务员,母亲从事服务性工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分工明确,母亲主要照顾孩子的生活,父亲主要负责孩子的学习。母亲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一如既往地接送孩子上下学。父亲虽然尽职尽责,但孩子学习一直很被动,面对初中知识难度加大,父亲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希望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尽快地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孩子根本不接受父亲的指导,父亲说一套,他另做一套。一边是父亲焦虑孩子的学习,有现成的好办法急于要推荐给孩子,一边是孩子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父子两人也经常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弄得很不愉快。

分析:咨询中,我注意到父亲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别的一概不太过问,这显然会影响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会认为,爸爸只关心我的学习,我这个人对他来讲是不重要的;其二是父亲关注孩子的学习,也更多地停留在关注表面分数上,很少分析成绩背后孩子的内心真实感受,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究其原因,父亲在家中的强势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他的职业习惯,他曾是名职业军人,长期受到的教育是“军令如山”,很容易会把说一不二的命令式教育带到家庭生活中,把与孩子的交往模式很简单地定义为“我说你听”、“令行禁止”。这种家庭中的男孩,往往有的是从小很听话,但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难以管教,到青春期时会更为逆反;也有的男孩心理年龄会比同龄人偏小,对父亲的管教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就像这个孩子一样,你说你的,我不买账。父亲欠缺一些耐心细致,不讲清为什么,很难使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心服口服,不仅达不到教育实效,反倒会影响亲子关系。

类似比较典型的还有从事其他一些职业的父母,比如做财会工作的母亲,由于职业习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严谨、规范、甚至有时是刻板的,如果孩子作业本上出现了涂改、墨迹,她们几乎是不能忍受的。有些身居管理层或教师职业的父母,一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监督孩子学习亲力亲为,这样的职业习惯会迁移到家庭教育方式上,长时间下来,会形成孩子较大的心理压力。

从业人员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思维习惯,不由自主地按照固有的模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当然,这种惯性思维在工作中能够高效、自动地解决常见的问题,是一种节省资源的心理机制,但同时也容易在思考中出现盲点,缺少创新意识和变通性。他们从事工作的时间越长,形成的习惯性思维越明显。如果他们把惯性思维不自觉地带到家庭生活中,可能对家庭成员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父母从职场回到家中,角色应随之及时转变。在孩子眼里,你就是父亲或母亲,他们难以接受一个“首长爸爸”或“教师妈妈”。

家庭生活需要亲情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极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在家中,父母要让孩子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家中有商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民主气氛。

后来,这位父亲认识到自己职业习惯形成的思维模式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再对待孩子时能换位思考,主动尝试转变角色,把自己的认识告诉孩子,并能检讨以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孩子很乐于接纳这样的父亲,他从拒绝父亲到能经常与父亲谈论学校中发生的事情,亲子关系得到改善。

希望更多的家长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启发,从职业习惯影响家庭教育角度去思考,及时改变以往教育中的不当之处,促进孩子顺利成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