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让孩子成为出气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 15:31  当代家庭教育报 

  洪 玲

  无意间听到一个失和家庭的“现场转播”,那是妈妈对着孩子咆哮说:“还不快点吃,你把你妈妈当保姆吗?东西乱丢,害得我每天都有整理不完的家务事,你和你爸爸都是这副德行……”我想,那位妈妈其实是对另一半有许多的不满,可是却因为自我情绪管理的失败,把全家人都一起骂进去了,而最是无辜的,就是那个坐在餐桌前吃饭的孩子吧?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夫妻在吵架之后,就会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有的人是对着孩子破口大骂,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拳打脚踢;另外还有酸葡萄的发泄方式,例如全家一起出门,妈妈就会好像在开玩笑似的对孩子说:“你妈妈一定不够漂亮,所以,你爸爸才会一直看着别的女人脸蛋”把大人的情绪垃圾一股脑丢给无辜的孩子。

  而孩子其实大多时候都在状况外,根本不明白父母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爸爸或妈妈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因此,我想提醒所有的父母亲,因为大人的情绪会影响到您与孩子的互动品质,所以,父母亲应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培养自制力,如此才不会在无意间把孩子当作出气筒,而孩子也才会从父母们日常生活对情绪的处理过程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甚至进一步了解,在与别人互动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心情转嫁给别人。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一位客服人员花了半小时对客人软声道歉、解释,最后却还是被客人非常不悦地挂电话了。这个时候,客服人员可以把刚刚受到的委屈发泄在下一位客人身上吗?当然是不行!

  当孩子不断被父母的情绪转嫁而受到压抑、批评之后,身心发展就会受到扭曲,进而形成性格上的自卑、自闭。这来自后天因素所造成的遗憾,其实也就是因为父母处理自我情绪不当所导致。

  我曾经花了三、四年的时间辅导一位自闭症女孩,那女孩本是个活泼的孩子,只是因为她母亲管教甚严,动辄以责骂的方式来对待女孩,长期下来,使得女孩失去自信心,最后只得退缩到自己心灵的角落。

  大人累积一天的工作压力,却没有适当的释放渠道,回到家后,往往只要孩子犯一点儿小过错,有时甚至什么都没做,就会引爆父母的情绪炸弹。此时,孩子只会觉得莫名其妙,不明白为什么会被妈妈骂,也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会对自己大吼大叫,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再与父母谈心,也渐渐地与父母疏远。因此,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不要把夫妻之间的困扰,或是大人之间的问题、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未养儿先知父母恩

  范基公 

  常言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话虽短,却揭示了教育的基本原理,即不经切身体验,不会获得人生的真知。生儿育女后,有了体验,为人亲情的升华提供了前提。有了孩子,成了人父、人母之后,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父母的恩泽。

  生活启示我们:父母在一天天衰老,他们不会等待我们成为父母后再潜心尽孝。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既严肃又紧迫的课题:怎样使后代早知父母恩?《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见,能不能知父母恩,关键在教育。我们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使后代“未养儿早知父母恩”。

  生命的孕育是天地人和的杰作。我们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此为原点,进行一脉相承的生命教育、孝道教育、感恩教育。

  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早知父母的孕育之恩、哺育之恩、养育之恩,不少学校和家庭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组织了生动活泼的活动。

  获悉,有的小学为让儿童体验母亲怀孕的艰难,让每个学生在腹前挂一个沙袋,体验行走和生活诸方面的不便;感悟母亲的孕育之恩。虽然这种做法不一定值得推广,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是可贵的。

  有的学校组织了“热爱生命”的主题班会,有的学校组织了“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进行了贴心的亲子交流,使孩子了解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无边的,父母的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这样的活动使孩子感悟父母的哺育之恩,在孩子心中播下了孝道的种子,影响深远。

  有的学校提倡“和父母上一天班”,让孩子到现场耳闻目睹父母的工作场景。在同上班的整个过程中,可能有路途的跋涉、环境的恶劣、精神的紧张、责任的重大,总之,父母挣到的每一块钱,都是体力、脑力的付出,都是血汗钱。孩子“上班”能体验到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感悟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生活应俭朴的道理。好多孩子从此更孝敬父母,并能节约生活开支了。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早期教育。要让后代尽早懂得孝道,尽早懂得父母的恩泽,“未养儿早知父母恩”。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应当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引导,可象《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那样,和孩子讲成长史,亦可象傅雷那样,写家书教子,从细微处入手,滋润孝心,使孩子尽早成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