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现孩子的潜在智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 15:37  当代家庭教育报 

  今年的央视春节晚会,让刘谦和小沈阳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喜爱他们的表演,惊叹两人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走的是自学成才的道路。他们都曾在学业或就业上有过不成功的遭遇,更启发家长在关注孩子后天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挖掘他们自身潜在的智能。

  积极评价孩子的能力

  “我的儿子喜欢画画,热衷为班里出板报,但是他数学成绩一塌糊涂。”

  “老师说我孩子上课坐不住,可能患有多动症,可他回家玩起车模来叫都叫不动。”

  “我女儿能说会道,讲故事惟妙惟肖,偏偏作文特别差,真让人着急!”

  ……

  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他们百思不解:看似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学习这么差?孩子因为在学习成绩上落后而情绪消沉,屡遭挫败学习兴趣减退,极易出现厌学情绪。难道孩子真的存在“学习障碍”吗?孩子今后的前途在哪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每个孩子的各种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在7种智力类型的某个方面都能显示出特别的能力。比如,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善于用语言来思维,孩子不喜欢读与写,但却是讲故事的天才,他们有可能成为作家、教师、社会学家;逻辑数学能力强的孩子,常用概念来思考问题,他们喜欢电脑或实验仪器,对解答逻辑推理的难题感兴趣,他们长大后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会计师;具有空间感知天赋的孩子,用意象与图画来进行思维,他们喜欢玩迷宫或拼图游戏,热衷拆装机器装置,甚至有自己的小发明,他们的梦想是成为发明家、建筑师、机械师;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听到乐曲会不由自主地随唱或手舞足蹈,他们喜欢演奏乐器,习惯边听音乐边学习,这些多才多艺的孩子今后可能成为艺术家,或是受欢迎的演艺明星;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学习知识的孩子具有运动天赋,他们能有效地运用手势或体势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如果不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表现与发泄的机会,他们就会被认为有“多动症”,他们具有表演家、喜剧家的才华;有些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群体中的“小头头”,因为他们有人际交往的天赋,擅长组织活动,善于调解纠纷,这些孩子可能成为顾问、企业家、活动组织者;具有较强个性的孩子,也许是属于有自我认识天赋的人,他们喜欢独立思考或从事独自进行的爱好,自信心和钻研精神会使他们成为艺术家、作家或从事创意性工作的人才。

  如果我们应用加德纳的理论重新评价那些让父母头疼的孩子,会发现他们都是天资聪颖,应该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应试教育正在阻碍这些孩子发展,因为应试教育重视的主要是学生的语言与逻辑数学能力,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孩子会取得好成绩,而缺乏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技能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差生”。有调查研究表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当孩子的方式与学校教育的方式有严重的冲突时,家长们关注的往往是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学习能力上的特殊性。在老师和家长的干预下,孩子的超群才能不仅得不到训练和发展的机会,而且还会陷入学业失败的境地。

  “特长”培养的误区

  父母都希望孩子学有所长,但在选择培养方向时最易陷入以下的误区。

  跟风——有的父母不分析孩子有无特质和兴趣,“奥数”、“公英”、各种才艺班恨不得都给他报,逼着他学,希望通过多门学习发现孩子的潜质,再朝着特长方向培养。拔高——有的父母把注意力放在“打造”孩子的特长上,认为孩子数学较好就买一堆习题集监督他做,发现孩子作文不错就专门请家教老师帮助提高写作水平。事实证明,这些盲目的做法只会产生负面的作用,使孩子原有的兴趣转变成厌恶,或是造成孩子学习上的偏科,得不偿失。“测试”误导——社会上某些培训机构大肆宣传他们的“潜能开发”项目,通过对孩子进行所谓智能测试,“发现”孩子具有他们培训项目的某种潜能,使不少家长欣然中套。轻信“捷径”——有的孩子考试成绩差,老师或学校建议家长往艺术、美术等报考分数低的方向考虑,孩子也认为表演、画画比学数学、外语好玩而且轻松,家长头脑过于简单,把孩子原本平常的能力当成“特长”去培养,让孩子加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艺考”大军,窄化了孩子的成才之路。

  满足孩子的特别需要

  当家长过高地估计孩子的外在优势,或是对孩子的能力感到失望时,“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认识孩子的新模式,包括认识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其实,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善于观察,用搜索的眼光去观察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尤其要注意观察在学校学习以外的表现,在那里往往能挖掘到被忽视的潜能。

  根据孩子的不同智能类型,父母应选择不同的方式满足他们特别的学习需要:可以和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多交谈,让孩子自己编故事讲故事,为孩子录音、录像,整理编辑他的小作品等,提高孩子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能力。可以与逻辑数学能力强的孩子一起做火柴杆游戏、数独(九宫格)游戏等,听孩子讲解逻辑推理的过程。可以让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参加手工制作、体育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从中获得用身体说话的体验。可以鼓励具有人际交往智能优势的孩子多参与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合作与分享的能力。针对具有音乐智能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学习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让空间感出色的孩子多接触照相机、摄像机,经常参观独具风格的建筑物等,提高空间意识。有些孩子比较好静,喜欢独立活动,在个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很惬意,家长要尊重他们的独处方式,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自然的参与他的活动,并鼓励他与同龄人交往。

  孩子潜在的智能正处于孕育阶段,家长应珍惜这些初长的萌芽。孩子最不喜欢被强迫,“润物细无声”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孩子在学习中需要积极的心理体验,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积极地期待和观察孩子的点滴进步,随时准备和他分享心理体验。“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家长一定要坚信,孩子的特别之处就是他的价值所在,孩子的天分和才能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         文/任 石

  积极心理暗示改变了他

  中国农科院附属小学教师  熊海兰

  案例  我班学生小驰是个聪明、诚实、学习认真的孩子,但他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是开学的第三天。那天上课,我偶然看见他舔巴掌。下课后,我与他简单地谈了谈,告诉他手上有许多细菌,舔手可能会生病。后来我又发现他边舔巴掌边用巴掌去摩擦身边的物品,诸如桌面、墙壁。许多同学也发现他这个坏习惯,我又和他认真谈了一次。谈话时先夸他学习努力,成绩不错,接着说相信像他这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改正缺点。他说,在幼儿园就这样了,在家也一样,家长老批评,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与家长进行了交流。他们对孩子的问题不讳言,他们还分析了起因:可能是因为孩子从小跟姥姥姥爷生活,极少见到父母。对小驰的坏毛病他们很头疼,用了许多方法想矫正,都以失败告终。只好寄希望于孩子大一些会自然改掉。

  听了家长的话,当时我也觉得很无奈,只能等他自己慢慢改了。可后面发生的事却不容我等他自己改正!那是周五,上午上完形体课回教室,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小驰边舔巴掌边用巴掌去磨地。还有,他用手指抠鼻子,然后放到嘴里吸……看着同学们厌恶的表情,我知道,我必须找出方法帮助小驰。否则,他将会孤立地生活于这个集体中,还可能还会滋生别的行为问题。

  我苦苦思索,孩子的行为是否是一种心理依赖呢?能否从心理上去帮助他呢?于是我决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试一试。周一,我抓住了第一节课他全身心听课没舔手的契机,专门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小驰不舔手了”,并让他谈谈怎么做到的。他很高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没想那件事。那一天,我一直偷偷关注他,发现他舔手的次数真的减少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表扬他:“你进步真快”,并表现出我的高兴。偶尔有学生来说:他又在舔,我赶忙制止,小声告诉他们不要去关注他。放学时,我见到了小驰的家长,并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他,家长疑惑地看着我,有些不相信。晚上,我与家长通了电话,我将积极心理暗示的具体做法和孩子白天的进步告诉了他们,并希望他们在家也这样做,家长很高兴,表示一定好好配合。此后,我对小驰不断地鼓励、表扬,同时也引导别的同学少关注他的缺点,多找他玩。家长在家也强化他的“不舔手”的意识,促使他努力控制自己。通过大家双方的努力,小驰已基本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

  分析  小驰在开学的第三天才舔手,说明开学前家长已对孩子的坏习惯进行过矫正,孩子也希望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所以他在努力克制自己。当他偶然舔了手并被发现后,心里可能在想:被老师知道了,肯定会挨批评。而当时我虽未批评,可还是讲了他可能听过无数次的道理,又怎能奏效?随后,我和其他同学都关注他的问题,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这些做法的结果是强调他“舔手”的意识。而后期的做法强调的是“你不舔了”,强化的是“不舔”,并辅以表扬,让孩子得到积极的暗示:不舔手就不会受批评,还会得到表扬。我同时安排同学接近他,也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在快乐的氛围中没有时间再去舔手,进而逐步改掉了坏习惯。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家庭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