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生为何网上“跪求”暑假作业答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 09:39  解放日报 

  “代做作业,有答案的每门25元,无答案的每门50元,有意者加QQ”、“本人代写初中小学暑假作业:读后感、日记、周记、《暑假园地》;各科试卷,价格便宜,加MSN详谈,支持快递,全国各地”……

  暑假临近尾声,上百条“代做作业”的帖子在“暑假作业吧”里出现,还有上千学生发贴“跪求”各科目的暑假作业答案。如此“盛况”,实在叫人哭笑不得。殊不知,这一跪,跪掉的是什么?

  教育=过程+目标

  鲁 宁

  看到“跪求”暑假作业,不免让人唏嘘当下的中小学教育。记得小时候评价一位好老师,总会用到“循循善诱”这个词。可如今循循善诱已是稀罕事了:一是学生会觉得老师这样做啰嗦,挺“烦人”的;二是教师也缺乏那样的耐心、时间和精力。因为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越来越关注最后的奋斗目标———成绩和升学率,而且评价学校的优劣等级也全在成绩和升学率。成绩和升学率似乎成了教育的全部。

  这不由让人想起曾火热一时的“目标管理”,现在依然余温犹在。比如不管工人怎样生产,拿出规定数目的合格零件就行;不管营销人员采取什么手段,能完成计划的市场份额就行;不管具体过程如何,发表规定的论文就行;不管修养、演技如何,有办法出名就行,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目标管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用来指导工厂生产、军事训练等或许有效,但简单地照搬到教书育人和知识创新上,就容易把经念歪了。

  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项关注过程和目标的事业。它不能只看过程,否则会忽略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意义;它更不能只看结果,否则只会歪曲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单纯的目标管理模式下,教育演变为做了多少题、考了多少分、拿了多少奖,即使假期也要看解决了多少难题、背了多少诗文、抄了多少单词……难怪有不少考完钢琴十级的学生从此不愿再摸钢琴,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沉醉在网络游戏里。单纯地追求数字,已使许许多多孩子失去了想像和理想,久而久之也产生了倦怠和应付心理。“跪求”正反映了他们将本应主动地学变成被动地学,由被动地学发展为应付地学。对此,应该 “跪求”的也许是我们整个社会。

  孩子需要的是

  陪伴成长

  陆 遥

  暑假的一天,上午10点,家里照例传来隔壁10岁女孩哼哼唧唧练琴的声音,大约每次弹琴,她都不那么情愿。

  她曾告诉我,她很喜欢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并不能看懂北野武执导的这部电影,但她是那么喜欢失去父亲、又被母亲遗弃的9岁小学生正男跟着隔壁的菊次郎叔叔去找妈妈的那个暑假。

  最终,正男发现妈妈有了自己的新家,正要陪她的孩子去度假。这原本是个令人伤心的假期,而此时,一路上吊儿郎当、洋相百出的菊次郎竟那么努力地安慰、陪伴着正男,带他露营、做游戏,让原本孤独的男孩有了一个难忘的暑假。假期结束时,正男在日记本上七扭八歪地写道:谢谢大叔,明年还想一起过暑假!

  由此想到,孩子们对暑假其实并没有多少奢望,他们只是孤独,而铺天盖地的作业、昂贵的钢琴课、24小时的空调并不能纾解心中的孤单。他们需要的是陪伴,有真正关心自己的人,陪他们伤心,陪他们大笑,陪他们长大。

  想起那些农民工的孩子

  毕克杰

  暑假对于大部分城市儿童而言,不外乎电视、空调、网络、冷饮和没完没了的补习班外加暑假作业。当这些孩子不无郁闷地在网上“跪求”作业答案时,我想起了另一拨也在过着暑期的孩子们。

  他们是农民工的孩子,在被太阳烤得滚烫、没有窗子的简易铁皮房里,或者在用木板钉成的、漏风漏雨的板房里,就着幽暗的灯光写作业。他们在大人眼里还只是 “小不点”,却要在暑假里照看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买菜、煮饭、洗衣、打扫,家务活样样得做,有时候,还要帮父母一起收废品、摆水果摊……

  他们的暑假愿望是:“到外滩和东方明珠‘旅游’。”“去热带风暴而不是河里游泳。”“有一套《三国演义》或者《西游记》的原著看。”这些“奢侈”的愿望多半想了一年又一年,至今没有实现。

  而当我问我那养尊处优的小外甥有啥暑假愿望时,他想都没想就立刻回答:“没有作业!”我接着问,没有作业你干什么?他又脱口而出:“玩!”至于玩什么、怎么玩,小外甥摸着脑袋,突然没了方向,不知所措。

  为何不知所措?因为他长长短短的假期总是由大人安排着,毫无自由,临到有自主权时,自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恐怕是比“跪求”作业答案更严重的问题,那一跪,跪掉了对学习的喜爱和诚实,而这一次“不知所措”却是失掉了独立自主的精神。相比较而言,我倒更欣赏那些深思熟虑后勇敢说出“奢望”的农民工子女,被“放养”长大的他们身上固然有种种缺点,过着许多人眼里危险而乱七八糟的暑假,但他们那股独立思考的劲儿很让人喜欢。试想,一个连暑假都不会安排的人,又怎能安排好未来的人生?

  “跪求”背后是无奈

  曹洛洛

  说句实话,网上代写暑假作业真是我儿时梦寐以求的事呀!时光倒流10年,我总是和同学们在暑假开始前就早早地约定:“暑假开始一个星期内就把所有作业搞定!”于是我们不得不背向酷暑,流水线小工似的把那些大大小小的本子涂完,心里想的是:只有这样才能腾出时间来去做些真正有意思的事。

  只是如今的中学生们更不惮于口出危言。一个“跪”字让公众深感其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但有没有人想过,“跪求”的背后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无奈?

  我不知道现在的教育机构怎样界定“暑假”这个词。在不太遥远的过去,它代表繁忙学习之后的短暂休息,一种身心的彻底放松;在更为遥远的过去,它代表着 “尝试一段和学校生活完全不同的游历或体验”的可能;但现在它却预示着一种禁锢的延续,“代笔广告”中列出了“读后感、日记、周记、《暑假生活》、各科试卷”等等一串,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狂风海啸般一起涌来的,把所谓“放假”的中小学生们直接淹没在对暑假的无限失望里。

  回想起来,其实我也不是完全不喜欢暑假作业。也许我会期待一种特定形制的作业,不同于试卷、习题,它应该紧紧地和“暑假”二字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小学老师曾经布置过的“社区服务30小时”,让我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生涯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美丽独特的家园;又比如说小外甥现在正在做的“市郊植物样本搜集”作业,让他第一次体验到真正的中国乡村面貌……这些都是令人拍手称绝的好暑期作业,相信不会有哪个学生会放弃“做作业的权利”转而请人代笔。反而是那些挂着“暑假”羊头的可恶作业们,需要好好想一想,为什么那么不招人待见?

  学习的真意,被“跪掉了”

  卡 泽

  身在中国内地最著名的两所高校之一,却意外发现,原来标准的“好学生”也都厌恶曾经没完没了的暑假作业。

  记得小时候做起假期作业来,基本都是“集中生产”加“分工协作”,只是尚未发展到借互联网“社会化大生产”的地步。可见,虽时过,境未迁,一成不变的暑假作业只让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一边无奈,一边被逼出抄袭、欺骗、厌学的种种不良行为。如今这一“跪”,更是将学习的真意“跪”掉了。

  实际上,到了开学交作业时,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每人每科至少两大本作业,一位老师至少教两个班的学生,这样算来,上百本暑假作业,纵是超人也无耐心、无精力细细批阅,有些作业甚至被老师直接当废品卖了。老师尚且应付不了,又怎能约束学生认真完成?

  从一位美国家长处得知,美国小学生从来没有暑假作业,但是学校一般会给孩子列个十几本书的书单,鼓励家长多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澳大利亚孩子过暑假也没有作业,放假的任务就是玩耍,以求彻底放松和休息。在假期里,孩子们尽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各种与上学无关的技能。

  说起来,也未见美国或澳大利亚的学生因为假期没作业就丢掉了被我们的教育专家称为“学习习惯”的东西。显然,学习,并不只在作业中,而作业之外的学习往往对人生更有意义。

  合理规划的能力

  哪儿去了

  刘 璐

  见网上“跪求”暑假作业答案的“盛况”,感叹之余,不禁为这些火烧眉毛才抱佛脚的学生捏一把汗,如此匆忙应付本该在漫长假期里完成的功课,不知长大后是否会成“月光族”、信用卡“透支族”?

  做暑假作业好比理财,需要一个小小的统筹计划。就这么些时间,就这么多作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紧后松,还是先松后紧?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就看你如何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规定的作业完成,并且不至于把自己搞得很累。

  记得我们小时候,流行的是在暑假一开始就一鼓作气,花个十天半月把除了周记、作文之类的常规作业统统消灭,余下的假期便能自由安排,另作打算。即使是疯玩,也可以毫无顾忌,因为一句“作业早做好了”就可以把家长的唠叨“顶”回去。于是孩子们竞相“”作业成风,小伙伴之间热衷于比比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暑假作业做完。

  和这些“跪求”暑假作业答案的学生相比,我们当年这股保守的傻劲儿有点像只赚不花的传统理财观。现在的孩子显然比我们更从容淡定,也更懂得潇洒地“花明天的钱”。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然而,过于大胆前卫也会高估“还贷”能力,引发“次贷危机”。“跪求”答案的学生,无论是因为贪玩、拖拉还是惰性使然,实际上都是缺乏自主规划能力的表现。而合理规划是一项相当重要的生活技能,暑假作业如是,理财如是,职业和人生同样如此。

  美好假期回忆,为何总在作业之外

  艾

  我上中学那会儿,假期始终是痛并快乐着的。大伙好不容易“解脱”了一学期的“紧张”,却又增添了一假期的“烦恼”。于是出现了两种有趣的场景。一些同学早早以“气吞山河”之势,将新鲜布置下的作业完成大半,甚至期末班会上,已然开始奋笔疾书。这大概属“先苦后甜”吧。而每学期新开学的头一天,照例热闹非凡,其中“交流”作业是一件大事。若遇着仁慈的老师,有一周宽限时间,粗心的马大哈或是小懒虫们便会为这天降福音而欢呼。

  “交流”作业,既有美其名曰“参考参考”,也有明目张胆的,一句“哥们,借下噢”,顶多再加使个眼神。这显然无法媲美如今网上“跪求作业”或“枪手广告”的“盛景”了。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时代不同,学生对假期作业的焦虑情绪,大体还是相似的,只是表达和处理方式或程度的不同罢了。而真正留下美好回忆的假期体验,似乎总在作业之外。

  新时代青少年的一句“跪求”,的确折射出值得思考的网络语言现象,然而就事论事,更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毋宁是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不仅是开放性、实践性、审美化的作业方式的改变,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们亲近自然、访闻民俗、参观博物馆或是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四处走走,培养兴趣,用心体察,去享受文化和美的熏陶,感受时代和社会的脉搏。方法改变容易,而如何从观念乃至制度上有所突破,才是需要我们去深思的。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暑假作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