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说教改纲要:义务教育均衡化如何实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 09:25  北京日报 

  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日前发布,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目前教育工作中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和具体目标。《教育专刊》从本期起,就一些典型的、公众广泛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育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讨论,直言发表意见建议。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我们的讨论,并通过本版邮箱与我们交流互动。

  本期讨论话题: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主持人王鸿良)

  观点

  义务教育不均衡是严重的社会不公

  邢颖(小学生家长广渠门中学教师)

  我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为了能让孩子进一个好一点的中学,耗费了不知多少精力和心血,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与人说。

  同样在一个城市里,不同中小学之间的条件差异实在太大了:有的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名师汇集,社会各界名流聚集关注,生源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条件优越,视野开阔,各种机会相对较多;而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操场都没有,校舍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活动相对闭塞。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差别这么大,家长们当然是想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了。

  都说现在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其实“择校”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沉重的负担、无奈的逼迫。且不说这里面耗费了多少社会成本,也让学生的教育成长受到严重扭曲变形。归根结底,这都是义务教育不均衡带来的恶果。

  对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化目标,我作为一个家长表示非常赞同。每当看到那些幼小的心灵被各种辅导班束缚甚至折磨,真是让人心痛、担忧。让孩子们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自由成长,真心希望这样的目标能够早日实现。

  建议

  教师流动是教育均衡的关键

  王晋堂(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均衡。学校均衡有三个方面:一是硬件均衡,即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的均衡;二是软件均衡,即教师、校风、校园文化上的均衡;三是生源的均衡。在这三者间,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均衡。可以说,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看教师,教师队伍能否均衡关键看流动,教师流动的关键是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2006年6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32条明确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也就是说,在教师流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今后的问题,就是怎样把这样的规定切实有效地落实好。

  教师流动不是一场灾难。它既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工作中颇有成绩的人,在其成长之路上,留下了因流动而受益的事例。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接触不同工作环境、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打交道,增益我们之所不能,会使我们的素质得到完善。北京四中著名教师刘景昆先生说:“学习好的学生是我提高业务能力的老师,学习差的学生是我改进教学方法的老师。”这种“教学相长”的意识,难道不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吗?

  今年1月31日,北京市教委宣称:本市教师新学年开始进行区域内轮岗。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而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乃是均衡教师待遇的最好契机,也为教师流动创造了绝佳条件。教师流动会给我们的教师带来活力,也会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局面,我们对此真心期盼、拭目以待。

  思考

  教师流动能遏择校之风吗?

  高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规划纲要在谈到义务教育均衡问题时,特别把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作为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问题的主要举措提出。但是应该看到,均衡化发展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校的原因也是由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因此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单一的举措完成,也不能天真地以为短时间内就能实现。

  作为改革举措不仅要看其必要性,还要看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近年来,虽然教育均衡化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择校之风仍愈刮愈烈。据调查,家长在择校时更看重的是学校管理、历史背景、社会声誉等,而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是由办学条件、校舍设备、教师队伍的构成和素养、学校所处地区、学生来源以及资金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上述因素中既有历史条件、政府阶段性投资方式所致,也有地理环境、城市规划等所致。在复杂的综合因素面前,单靠某一重拳出击解决问题难以奏效。

  此外,校长、教师的流动制度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解决一些由此可能带来的新难题。流动制度会给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积累、磨合而形成的办学质量、教师团队能力、学校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历来倡导的校长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在新的制度面前是否还能得以延续?教师待遇上的差异是否会构成流动制度实施的阻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高中阶段的非均衡化发展之间是否会引发新的矛盾?在义务教育阶段怎样认识和解决均衡化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明确的行动路线和保障措施,否则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则难以保证。

  建议

  优质校带动薄弱校是个好办法

  祖雪媛(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

  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白家庄小学在办分校过程中实现的四校址均衡发展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白家庄小学始建于1956年,是朝阳区的一所直属示范学校,至2003年5月共接收两所新建校、一所基础薄弱校,到目前已经发展为四个校址办学。最初,校际间硬件、软件差异很大,比如在区内和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抽测中,校际间各学科成绩相差10-20分左右,有的班级个别科目不及格率高达52%,学生的热情问候、听讲率等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最高相差60%。而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促进了四校址同步发展。仍然以全区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抽测为例,各校区平均分整体不断提高并趋同,班级差异在1分左右,各个校区各种习惯的检查评测全面提高并呈一致性,相差仅10%左右。

  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不同学校的教师、生源,整体素质上虽然会有差异,但这个差异是很小的。学校办学质量的差异,关键在管理方法、文化理念的差异。而利用名校在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办分校,是迅速提高基础薄弱校办学水平的捷径。我们一方面输出教学管理骨干,在各分校建立与本校一致的先进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横跨四个校区的横向监督检查体系,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传统名校的先进“基因”在各分校开花结果。

  义务教育均衡不是和稀泥,取中间项,而是带动后进向先进看齐。北京有很多优质的传统名校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进行兼并组合,让优质“基因”获得更多生长空间,既是促进教育进步,也是均衡教育资源的好办法。

  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应和高中教育衔接

  廖文胜(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身而言是一个相对概念,例如一所新建学校,硬件上可能好过百年老校,其软件如师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等方面就可能需要假以时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鱼鳅黄鳝一样长”,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非指绝对均衡,客观上也没有绝对均衡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我感到有一个问题也十分重要,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不包含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的高中阶段。要明确包含或不包含,要讲清楚为什么包含,为什么不包含。这类似看上去不算是问题的问题解决好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这次公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这的确是一个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有效办法。如果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想一想,既然优质高中的生源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搞均衡化,那么各个普通高中在硬件设施、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是不是也应该促进均衡发展?如果只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的高中阶段就不谈均衡发展,二者如何衔接?我想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