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友谊关系中社会化的性别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6日 22:28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辅导丛书》 

  从小婴儿一出生开始,我们对于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对待方式,就成为其后他们与人交往时不同行为模式的最初基础。大概在六个月以后,母亲就会对女孩很典型地显示出更多的接触行为,并且要求她紧紧依偎在妈妈的身旁,而女孩也因此流露出更多的依赖、情感性的行为以及柔弱情绪的表情;相反的,男孩则会被鼓励去多参与较为主动的游戏,而且通常是那种需要粗野动作的活动。当小孩子长到会走路以后,通常父母亲就会帮他们寻找相同性别的其他小孩作为玩伴或是朋友,所提供的玩具也是适应并符合某个性别所“应该”玩的,并且还鼓励他们从事某个性别“应该”做的活动。在儿童时期中,除了家庭以外,诸如同伴、学校以及各种媒体也都强调并灌输给孩子们对于自己性别“应该”有的嗜好以及行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延续着早期父母亲教养的模式,男孩子被鼓励要有较高度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同时也被给予较大的与朋友玩在一起的自由,被允许可以到离家较远的地方活动,并且较有不被大人管束的权利;而女孩子则被要求要花比较多的休闲时间在家中和家人在一起(Coates,1987)。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无可避免地会自己组成一个同伴团体并且玩在一起。我们也一再强调过,同伴团体对于儿童期的孩子们的重要性也是与日俱增的。它可以给予孩子一个有关这个世界的意义,帮助他们培养个人的认同感,提供社会性的酬赏支持,总之同伴团体可说是个人社会化历程当中一个基本且重要的部分。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同伴团体的形成也直接让儿童人际关系当中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隔离现象更加强化。一份研究显示,由于孩子们,尤其是年纪小的幼童身上有限的认知能力,他们的同伴团体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只依据比较表面的特征来组成,而性别就是这一类的特征之一。换句话说,即使在大人强迫分派的压力下,孩子们还是宁愿和相同性别的同伴在一起玩(Aboud,1988)。

  而在男孩子以及女孩子依照相同的性别,各自泾渭分明地形成同伴团体之后,在各自团体内的一系列动力历程就开始运作。首先,就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团体内的成员会开始致力于减少彼此间的个别差异,而会开始夸张自己团体以外的别的团体成员与自己这一群人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男孩子和女孩子会开始把自己性格当中不符合“男生”或是“女生”的刻板印象的部分,尽量修正成符合刻板印象的要求,而“男生”和“女生”从此就成为彼此对立的两个敌对阵营。另外一方面,在和外团体(就是自己所属团体以外的其他团体)比较的时候,孩子们会对自己所属的内团体之中的特征有更好的评价,也比较会觉得内团体的成员比较有吸引力,因此也会对他们有较好的待遇;而对于外团体,也就是面对另外一个性别的孩子时,孩子们会把对方的个人特质一视同仁地贬低,而且会以此为基础去对待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其他孩子。

  在儿童的世界当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会被孩子们以他们所属团体所支持的信念去解释,并进而加强他们团体间的区分性。同时,孩子们也必须要以顺从其所属团体的规范(norm)的方式,在团体的压力之下去表现适当的行为。一直到接近青少年期为止,这种同伴团体要求顺从的压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增大,而且如果违反同伴的这些期望的话,会让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遭受到被嘲笑捉弄的命运,甚至被排除在团体的活动之外而造成被社会性拒绝的状况(Fine,1987)。即使许多有心消除性别差异的父母亲们,以迴异于以往教导性别差异行为的方法或是其他方式,试图要消除孩子们这些因为性别而产生的行为模式上的差异,他们还是会很遗憾地发现,同伴团体仍旧可以扮演强力塑造孩子们性别典型行为的角色(Fagot,1981)。

  总而言之,这些在同伴团体内部运作的动力历程,使得孩子们很难跨出团体间的性别鸿沟,并且去表现一些不具刻板印象特性的行为。而它们也是造成孩子对性别有所偏见、歧视,并产生性别隔离现象的重大原因。那么,我们要怎么来解决这种问题呢?我们将在下面来回答。

  减少性别隔离

  尽管在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当中处处充满着性别隔离的压力,但有一些研究也指出,这种性别隔离最起码是能被消除的。如在很大的程度上,托儿所或是幼儿园可以说是强化孩子们早期所学到的性别角色的一个环境,那么,如果说我们在这里小心避免强化性别典型行为的教育方式的话,有研究即指出在孩子们游戏时,也比较不会出现性别隔离的现象(Bianchi and Bakeman,1978)。而在消除隔离的过程中,老师也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Serbin等人(1977)所作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师适当的鼓励以及用酬赏强化的情形下,可以增加孩子们进行跨性别合作游戏的次数达百分之五,游戏的时间则增加了近百分之三十。由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以往我们对这些学龄前后幼童所处的教育机构并没有特别去重视与注意,但是这些环境带给孩子们的一个学习人际关系的功能可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跨性别的友谊

  一般来说,在儿童人际关系当中的性别隔离现象,大概到了孩子们升上初中之后就逐渐消失,并不再那么明显。不过在儿童期的这段时间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孩子们跨性别友谊的例子出现。具体来说,在这段时期的某些特定的社会情境,会增加或是减少孩子们人际互动时所产生的性别隔离现象(Smith and Inder,1990)。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家附近和邻居一起玩的时候,会比在学校的时候较愿意投入于跨性别友谊之中(即所谓的“青梅竹马”现象),或者是说,当他们正在一起进行某些非男生和女生一起参与不可的运动或者是游戏时,或当场没有多少其他同伴会去跟同伴团体打“男生爱女生”的小报告的时候,这些情况下跨性别的友谊都很容易自然发生。然而,从大量在学校针对学龄儿童所作的研究的结果来看,在儿童同伴关系中所出现的性别隔离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必然会发生,且不分男女孩子几乎都会遵循的传统这个事实,似乎是无法被质疑的。即使我们运用现代比较新的班级授课方法,以混合性别的小团体的方式强调跨性别合作的互动,这样做虽然的确有助于减少孩子刻板印象(stereotyping)的运作,同时也增加了性别间融合的程度(Lockheed,1986),但是能够真正完全跨越这道性别鸿沟的孩子,老实说还是没几个。更进一步来说,通常女生要比男生能够发展跨性别的友谊,但是这些和男生混在一起的女孩子也常常会被冠上“男人婆”的绰号(Feiring and Lewis,1989)。因为这些女孩子也和男孩子一起参与男生的同伴团体中时常进行的活动,比如说有冒险性质的游戏、打架以及嘲弄别人等,而且她们似乎也完全接受了男生团体那一套价值观;反观对男生来说,如果他们表现出典型的女性化兴趣或者是行为模式比较不那么粗鲁的话,可能其他男生甚至是女生,都会嘲笑他们,甚至是把他们忽视并排除于同伴团体之外(Fagot,1977)。因此,不论是对于男孩子或女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在同时与两种性别的同伴团体互动中体会到友善的经验可能是很有益处的。因为,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有更广泛的接触男女生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及活动方式的机会,也有助于减少对异性的刻板印象,并且增加孩子们的社会经验。此外,如果孩子们在与异性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能够学到相关的技巧,并对异性有更深入的理解的话,也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建立令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上,能够领先别人一步。

  成长的秘密——儿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谊发展00第四章儿童在友谊中如何与他人互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同伴团体在儿童时期对跨性别的互动有压制的力量,所以孩子们在处理偶尔不得不与异性相处的情况的时候,也发展出了一套仪式化的机制行为(Thorne,1986)。而某些跨性别的互动方式虽然说是主动且刻意的,但是其结果反而在加深性别间的鸿沟。比方说在男生和女生中间常见的争吵、男生捉弄并追逐女生的游戏,或者是更常出现的状况,就是男生在女生自己玩的时候故意去破坏并且干扰游戏的进行,等等。不过,如果女孩子跑去参加男生游戏的话,通常男孩子们反倒是愿意让她加入,而不会停止游戏不让她一起玩。

  不过,尽管男生和女生之间有这么严重的性别隔离现象,但是孩子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却也使得他们很能开始理解到异性可以是其未来发展浪漫关系的对象。到了儿童期的晚期,孩子们可能会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虽然此时这些表现并不特别针对某个特定的异性而发。这个时候的跨性别互动就开始陷入一种很微妙的紧张状态,而且会开始产生一些暗示性或者看似无意的外表展示行为,或者是嘲笑或是捉弄异性的举动。在言辞当中,孩子们也会以大声嘲笑、羞辱异性或是虚张声势的方式来掩藏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Fine,1980)。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孩子们早期的异性人际关系比较不那么稳定,且维持的时间短暂。尽管如此,当孩子们升上初中之后,如果其中某些人公开承认他正在与异性交往中的话,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反而会因此而大大提高。对于这些人来说,虽然将这种事情拿到团体内与同伴讨论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窘,因而产生焦虑感,但是同伴们也会提供给他们支持以及保护的力量。然而,这个时期跨性别间的互动模式,却不足以提供一个友谊关系一开始所需要的比较轻松、开放的互动方式。虽然说此时同性别的同伴团体所筑起来的围墙正在慢慢的崩解当中,但是一直要等到青少年期以后,跨性别间的人际关系才有稳定建立的机会。大概在孩子们十三岁以后,异性间的互动以及其友谊关系的选择才开始具体化,并且才开始对对方有互惠的友谊关系的期待。有关于青少年期间的人际关系,我们将会在第五章作更详细的讨论。

  总结

  成长的秘密——儿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谊发展0首先,在区分了人缘以及友谊这两个常常会被当作同一件事的概念之后,我们在本章将焦点放在两个主要的命题上。第一个主题是,让孩子们能够去建立并处理人际关系的互动模式;第二个主题则是,在儿童期中期的同伴关系之中常见的性别隔离现象及其行为模式。 

  一般来说,合作、利他型的互动模式是维持正向同伴关系的基础。当然,这些合作、利他的意图也要通过语言或者是非语言的符号才能够表达出来给别人知道,所以,拥有一个弹性的、敏锐的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即使是遇到冲突场面发生的时候,它也可以利于化解冲突,甚至让孩子们学到一个宝贵的冲突处理经验。

  另外,没有人缘的孩子通常在人际互动当中比较自我中心、顽固不知变通,甚至可能会有攻击行为出现。而这些一般来说较不具适应性的行为策略,会使这些人缘较差的孩子们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具体来说,攻击行为的出现与否可以用来作为这个孩子是否会遭到社会性拒绝的重要预测指标。

  当然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一些共同的行为模式之外,其实在孩子们人际关系的行为当中,是有相当明显的性别差异存在着的。而这些差异使得异性的孩子相遇时,彼此都感到极不舒服,也进而使跨性别人际关系的发展有极大的困难。通常造成这类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一部分是因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有所限制,一部分是因为某些促成性别隔离的情境因素,也有一部分则是因为同伴团体内的动态互动历程以及顺从团体规范的要求。

  在儿童期乃至于接近青少年期的时候,孩子们会发展出一套策略,去处理偶尔必须要与异性在一起时的状况。一般而言,这些策略提供给孩子们一个能够逐渐摆脱同伴规范控制的机会,并且最后也提供了让青少年期的异性关系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