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沟通和互动的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6日 22:31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辅导丛书》 

  在人际互动的历程当中,不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都具有策略性的功能,它们也都在开始进行人际关系的往来以及发展较为亲密的关系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即使是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就能够对他们的朋友有更多个人的自我吐露,而不会对非其朋友的人这么做(Rotenberg,1995)。另外的研究也指出,拥有更多沟通技巧的孩子较容易成功建立其同伴关系(Kahen et al.,1994)。总而言之,这种借由强调并且有选择性地自我吐露以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显著地成为人际关系历程中的特色之一。

  其中,非语言沟通对于传达个体情绪的讯息方面,可以说是特别重要的。同时它对于社会性关系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已有不少研究指出,非语言的沟通模式可以反映并进而影响孩子们对同伴团体的投入程度以及亲密程度(Montemayor and Flannery,1989),而且即使不用语言说出来,非语言性的敌意表情与动作,更成为孩子们遭到同伴拒绝的决定性原因(Nowicki and Oxenford,1989)。当然,这些非语言沟通方式是否有影响力的前提,要视孩子们对于这些非语言行为的表现能力以及认知敏感度而定,如果孩子们拥有上面所述的能力的话,那么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就会比其他比较没有这些能力的人还要来得占优势。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敏锐地看出同伴的想法或情绪,并且能够对其作出较为适当的回应,这使得他们的人缘颇佳,也使其成为同伴心目中最理想的朋友人选(Mendelson et al.,1994)。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孩子比较会是更有技巧的沟通高手,而这个现象也使他们比年纪小的幼童,要能拥有更为稳定与亲密的友谊关系(Buhrmester and Furman,1987)。

  到目前为止,已有一些研究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一些影响孩子们社会人际关系状态的特定行为模式。而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这些行为模式也会变得更加复杂且精致化。以下就让我们依照大概的年龄阶段划分,来说明这些行为模式的内容。

  一岁时

  虽然现在的许多儿童,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情形下,可能一直到进入托儿所或被保姆带之前,都无法体会到同伴互动的经验,不过早期同伴互动的重要性不但不因此受忽略,反而逐渐地获得重视。研究指出,即使在六个月大以前的婴儿身上,其非社会性的生理活动还远多于社会性行为的时候,只要给予其适当的机会,这个年纪的孩子也会对同伴互动有明显的社会兴趣及意愿(Hartup,1983)。在一岁这个年纪以前的幼童和其他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时,可能就会彼此对望、触碰、回应对方的动作,并且互相发出类似对话的语音、微笑,等等。不过由于他们缺乏所谓的社会技巧的缘故,所以在接下来的几秒之后,其社会互动行为就无法继续下去了(Vandell et al.,1980)。在这里,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孩子们在这个时期从与父母、兄姐、甚至其他同伴相处当中所学到的社会经验,对于他们来说是极为有利的。研究指出,二到五岁的幼儿,如果以前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经验,他们现在会更投入于同伴关系之中,并且会呈现出更为广泛且复杂的社会性行为模式(Vandell and Wilson,1987)。所以,父母亲们可以为这个年龄小孩的社会发展提供重要贡献的主要方法是:和他们的孩子有频繁的社会互动机会,并且提供能鼓励互动行为的小玩具等。

  二至五岁

  孩子们在这一段通称儿童前期的年纪当中,其社会互动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逐渐地增加他们与同伴间的往来,而慢慢地减少其与父母亲间的互动。同时,在孩子们当中的游戏形态也日趋复杂化,且各自具有游戏内容的选择偏好性,特别是在开始进入比较密切的同伴关系时以及在真正的友谊关系之中,上述的特色更是明显。另外,大概超过一半的学龄前幼童已经开始建立较为稳定且互惠的友谊关系。这是因为大约四岁以后,孩子们已经有了所谓的“最好的朋友”的概念,并且用它在其同伴当中,选择最适合的同伴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的缘故。

  对于比较有社会技巧的儿童来说,在其同伴关系中,他会试着让其朋友能够对他有所了解,同时也会在深思熟虑后,用适当的方式去回应朋友的需求。研究指出,朋友之间的互动,要比彼此陌生的孩子们间来得频繁且稳定,而且也有比较多相互吐露的沟通联系话题,更能谈比较天马行空的幻想,以及较常玩有关角色扮演(roleplay)的游戏,比如说过家家等(Roopnarine,1985)。一般来说,在这个年纪当中孩子受同伴欢迎,或者说是其人缘好的程度,我们可以由他们给予或者是获得正向的增强行为(比如:礼物、注意、接纳等)的整体次数当中看得出来,换言之,这两者有显著的相关(Snyder et al.,1996)。而相反的,如果一个孩子对此时期较为复杂的游戏方式无法习得,而只能玩一些简单形式的游戏、有比较多的负向举止,比如说攻击行为、比较不顺从同伴的意见即不太合群、也比较不被同伴接受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被拒绝的孩子(Pettit et al.,1996)。不过,上述两个研究的结果并不表示说,在好朋友之间永远没有意见不合甚至起冲突的状况发生。其他的一些研究也显示,即使是一对朋友之间彼此所发生的负向行为频率,和没有朋友关系的两个人之间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不一样的是,在朋友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正向行为能够与其负向行为一样多,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当然也远比没朋友关系的两人间的正向行为还多);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由上面的叙述当中推得一个结论,那就是被拒绝的孩子并不必然就是退缩孤僻的。的确,也有其他的许多研究,强调要将“被拒绝”以及“退缩型”这两类的孩子有所区分,因为前者与同伴的互动频率,并不见得少于那些比他们要有人缘的其他孩子(而后者当然比较少)。只不过被拒绝的孩子与有人缘的孩子之间的差异,在于他们与其同伴间互动的品质,以及同伴对其互动要求的回应上面。最后,对于别的孩子攻击性或是合作性行为为何的认知,在学龄前幼童可以说是相当清楚且稳定的,其稳定的程度大概在数周之内都不太容易改变。这个知觉上的特性也反映在他们真实的行为以及其人际关系状态上,换句话说,如果这些认知并不适当的话,其不适当的行为反应可能使他们很难有较好的人缘(Ladd and Mars,1986)。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有关孩子们在学龄前期展现的这些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不但预先为孩子们上学之后的社会适应性做好准备,也可以说是孩子们上学后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Ladd et al.,1996)。在一位叫做Putallaz(1983)的心理学者所作的一项实验研究之中,他首先在受试者上小学前的夏天测量他们的人际互动方式,而其测量方法则是先观察孩子们在一个进入同伴团体的情境时,能否运用适当的对话成功进入该团体,再以此项指标来预测孩子们开学以后的人际关系状态。结果他发现,孩子们就学前的人际互动与上学后的人际状态的确有显著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其所属团体中行为的话,他就会有比较好的人缘;反之,孩子们若在试图进入同伴之间时,对该团体行为回应得不适当或具破坏性的话,那么他就较有可能会被他的新同学所拒绝往来。

  小学时期

  在孩子们上小学的这数年之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同时,他们对朋友以及非朋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也相对的更有所区别。由于孩子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也不断在发展,因此其沟通技巧的改善也让他们的直接攻击行为有所减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正向的人际互动行为的增加,像合作、妥协折衷以及分享等。而上面的这些因素也密切影响着他们的人际或友谊关系的状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