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角色取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6日 22:42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辅导丛书》 

  为了能了解并且愉快地与别人相处,知道别人与我们自己之间拥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是很重要的。而所谓能够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上就称为角色取替。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角色取替能力,他就能够去事先预测对方的需要、知觉以及可能的行动,并且在自己采取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判断,或者是决定一些关系内行为的时候可以考虑到其他人的立场。而比较熟练的角色取替方法也可以让孩子减少破坏性的攻击行为,并使他对朋友有更多正向的利他行为,比方说是好东西与好朋友一起分享,或者是朋友有难时全力帮忙,等等。有研究报告指出,儿童的角色取替能力和他们对维持互惠式友谊关系的喜好,与他们一般的人缘情况有高度的相关,特别是在年纪越大的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对此结果我们并不感到意外。

  即使是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他们也已经有了别人的观点和他们自己的有所不同的概念,而且也已经能够认识别人的基本情绪(Denham,1986)。虽然这些角色取替的能力在儿童期间需一段时间以逐渐进步,但由于还有其他外部因素,诸如孩子们所处的社会阶级以及其对情境的熟悉程度,使得我们无法很清楚地去界定孩子们获得诸多角色的取替能力的确切年龄。目前为止,被学者视为最能诠释角色取替发展的主要理论是由发展心理学者Selman(1980)根据Piage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架构与精神所建构出来的。我们将在下一段对此作一介绍。

  研究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时,Selman采用的是一系列半结构式的访问法,也就是先给受试的儿童听一段故意没有写结局的故事,在故事中主角都会陷入一种社会性两难(social dilemma)的状态,然后再和受试的孩子们一起对有关这故事的一些问题作讨论。不过由于他所用的方法论是源自于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因此他的研究结果也有类似皮亚杰理论的限制,那就是可能过度低估孩子们真正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后续研究指出角色取替的能力获得,的确按照Selman理论所预测的方向系列式地循序发展,不过这些能力获得的确切年龄却都不是Selman理论所指出的。换句话说,在其理论中各阶段的年龄区间只能作一个粗略的参考!然而无论如何,让我们先看看在Selman研究中针对四到十岁幼童所出的一则社会性两难故事:

  荷莉是一个喜欢爬树的八岁小女孩,她可以说是左邻右舍当中最好的爬树高手。有一天,她爬一棵很高的树正要下来的时候,不小心跌到某一根树枝上了。虽然她没受伤,但是被她爸爸看到了。爸爸很着急,并要她答应绝不再爬树。而荷莉也答应了。过了几天以后,荷莉和她朋友去找西恩玩。他们看到西恩的猫在树上被树夹住了下不来。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猫就会摔下来。在他们之中只有荷莉可以爬那么高去接猫下来,但是荷莉这个时候却想到答应爸爸的事。

  (Selman,1980:36-7)

  在接下来Selman曾问了一些有关上述故事中角色取替的问题,问题的焦点放在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观点为何,在不同人物间的观点有没有什么关系,以及受试者自己在面对这个冲突时的观点是什么等三个部分。在这个两难故事中典型的问题内容包括:“你觉得西恩知道为什么荷莉无法马上决定要爬树救猫吗?”“如果当时荷莉的爸爸在,他会怎么想?”“如果荷莉真的爬树了,她的爸爸能够原谅她吗?”等等。

  在经过广泛的研究之后,Selman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五阶段理论。其后他又将这个理论特别应用在儿童对于友谊关系的理解上。他的理由是,孩子们的角色取替能力越是改善,他们也越能够去维系更加稳定化形式的友谊关系。幼小的、尚有自我中心现象的孩子(约三到六岁)是处于社会角色取替发展中的零阶段,他会认为只要是他们的邻居或是玩在一起的就算是“朋友”。到了第一阶段时(约六到八岁),孩子会开始认识到他的玩伴每一个都有不一样的情绪以及想法,而要想变成他“朋友”的话,一定得做一些对他好的事情。在第二阶段(约八到十岁),孩子已经开始了解到友谊是一种互惠的关系,注重分享、相互尊重、善待对方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前青少年期的孩子是属于第三阶段(约十到十二岁),由于已经有对其同伴的个人喜好及性格有所认识的能力,所以他们选择朋友的条件也开始集中在是否拥有相似的嗜好以及价值观上面,或者是对方能否和他们互相勉励支持、彼此分享较私密的话题,以及一起交换某些资讯等条件上。最后到了第四期(约在十二到十五岁或者是其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开始进入能够进行抽象式以及可能性思考的新阶段,而在这个阶段的友谊的特征就是更加的相互信赖,更加的亲密,但是也保留尊重对方自主的空间(Elbedour,et al.,1997)。然而讽刺的是,虽然在这一个阶段青少年已有抽象式及可能性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却使得青少年这个时期再度呈现出第二次的自我中心现象。进一步来说,青少年老是觉得其他人总在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Elkind,1967)。这种归因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幅提升,而且极度在意别人到底在想他们什么。举例来说,少男少女会非常在意自己脸上的斑点或是青春痘,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一定也会和他们一样特别注意自己的脸!

  综合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更加地慎选朋友,也更加地以朋友为中心,尊重并理解朋友的需要。不过Selman的理论曾经被后来的学者批评,因为在有关友谊发展改变历程的问题上没有较深的讨论(Schaffer,1996)。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儿童的社会发展以及认知发展,在许多层面上可以说是紧密关联同时也是互相影响的。举例来说,一群彼此自由且开放往来的朋友在一起做事的时候,他们通常可以比单独一个人做时能更正确地解决问题,也通常可以解开更难解的问题(Azmitia and Montgomery,1993);同样的,儿童也的确是在与同伴,特别是与朋友在一起玩或者是共事的时候,使他们的角色取替技巧更加进步(Nelson and Aboud,1985)。总而言之,孩子在与其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彼此平等的地位让他们之间观点和知识上的差异能够和谐一致化,而且说不定还因此让彼此的知识能够在某种领悟之下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呢!相反的,让孩子和大人或是比他年长的孩子相处的话,可就做不到这一点了。

  心灵的理论(Theories of mind)

  在目前心理学有关角色取替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献在探讨角色取替的时候,也同时探讨到儿童有一种呈现他人可能的心理状态以及内在心理历程(如:思考、记忆、知觉或者是情绪反应等)的直觉式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表示孩子们已经觉知到别人与他是分开各自独立的心理实体、别人思考与行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的概念。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灵的理论(Moore,1996)。拥有一套心灵理论的孩子不但可以对别人的某种行为背后的信念、期望以及目的有所理解,而且更进一步可以通过对某个他所看到的事件作较合理的解释,以使他能够在这社会中更加得心应手(Lalonde and Chandler,1995)。

  不过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些证据显示,孩子们可能是在三到四岁时发展出自己的心灵理论的(Rice et al.,1997),不过,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孩子们的心灵理论发展的开端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因为我们认为,孩子们发展出心灵理论的具体年纪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方说孩子们自己的社会经验就是其中之一。举个例子来说,在兄弟姐妹比较多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就比兄弟姐妹较少的家庭要能提早发展出心灵理论(Perner et al.,1994)。其原因正如另外一份研究的结果所言,年幼的孩子们在家中比较会跟兄弟姐妹倾吐心事而不是跟父母(Brown et al.,1996)。而一旦孩子们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心灵理论约两年后,这套理论就会快速发展,而且其架构会为了维持其内在一致性,很快趋于稳定(Wellman and Banerjee,1991)。

  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强调了孩子们拥有一套心灵理论的重要性,不过这个重要性及其影响,在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身上我们更可明显看出来。孩子有自闭症并不代表他们在与别人来往时毫无反应,研究发现,造成他们无法建立适当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多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认知系统的严重缺陷(Sigman et al.,1995)。比方说,自闭症的孩子会无法调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又好比说,自闭症的孩子也缺乏社会参照的能力,亦即他们以前就无法从长辈身上汲取相关的经验,以至于当面对一个意外发生的事件时,无法立即作出合适的社会性回应。若我们用刚刚所提到的心灵理论观点来解释这些现象的话,我们可以这么说:自闭症的个案因明显缺乏一套完整的心灵理论,所以他们不但无法去理解对方可能的内在心理状态,也无法去预测对方下一步会采取的行动。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