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为什么需要友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6日 23:00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辅导丛书》 

  儿童与同伴(peer)间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但直到70年代才出现了一些系统性的理论,对五十年内大量的实证研究进行整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两个简单的特色,使其与他们的其他人际关系相区分,即地位的平等和权力程度的平等。这即是说,同伴关系中的双方的地位大都是平等的,而且彼此拥有的也是均衡的。在其他人际关系中,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特别是父母,因为比儿童有较多的知识、较多的资源及较强的权力,在与儿童的关系中对关系进程、双方在这关系中的利益大小有最后决定权。

  本书将把焦点放在儿童的友谊关系(friendship)(即他们与同伴间建立的稳固的互惠关系)上。不过,为了对儿童的友谊关系的本质及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也需要对其所处的社会脉络及其下某些可能对孩子的友谊关系产生影响的个体关系有所关注。

  在第一章,我们将讨论一些背景议题,来提示本书的整体脉络,使读者对全书其他章节有个大概的了解。首先,我们将讨论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其整个人际脉络中的位置;其次,介绍儿童友谊关系的范围及孩子为何需要发展同伴间的友谊关系;再次,虽然友谊关系是儿童的许多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它亦是熟识(acquaintanceship)这一动态历程的最后阶段,我们会讨论这个人际关系系列发展的观点,以理解人际关系的动态发展动力;最后,我们将把上述议题综合,它们将是其他章节的基础,我们也会简单说明这些议题间的关联及其与其他章节的关系。00第一章孩子为什么需要友谊00成长的秘密——儿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谊发展

  友谊与其他人际关系

  对孩子们而言,通常最早期的人际关系会开始于他们的初始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以及他们家庭内的其他成员。虽然一直到儿童早期,拥有养育主要资源的父母仍然是儿童人际关系的重心,并且对孩子们当时及未来的幸福和快乐情绪的概念仍有密切的影响力(Greenberg et al.,1983),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对小孩而言,与父母间的关系无疑比与同伴间的关系更能从其中得到支持以及教养的来源。但是研究指出,从儿童中期后到他长大成人的这一段时间中,他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模式会开始转变得更为稳定、亲密,并且对他自己的重要性也开始越来越增强,反倒是与父母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偏重日常性的,诸如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这一类的问题。(Furman and Buhrmester,1992)在青少年前期至中期,诸如家中门禁的时间或者是该穿什么衣服之类的事常常成为孩子们与父母亲争执的来源。总而言之,在青少年前期到中期这一段时间,同伴关系已经取代了原先能提供社会支持以及亲密感来源的父母的地位。

  朋友人数的变化

  儿童最早对外的社会接触是由他的亲戚开始的。大抵而言,他们这时面对任何与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接触都是仰赖双亲去处理。父母通常也在安排交往对象、时间、地点、交通的方式上负起大部分的责任。这些早期的社会接触当然也多半是肤浅且短暂的,但是它们却提供了之后孩子们建立较为复杂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及预备动作。也就是说,有父母提供这些经验的孩子也会在建立同伴关系上较为主动及顺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中同伴所占的比例也日渐加大,同时他们与同伴间的日常互动也日趋频繁。在一项由Feiring and Lewis(1989)对三到九岁儿童的社会网络所作的研究中指出,就算是只有三岁大的幼童通常也已经有了相当完整宽广的社会网络,他们平均一个人即拥有二十二个社会接触量,而到了儿童中期这个量增加为三十九个。虽然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通常不是亲人的比是亲人的要多,同时大人比同辈要多,但是年纪较大的孩子与同伴间互动的倾向却越加明显。在儿童的社会网络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属于同伴的,而且随着年龄增大,儿童与同伴间的日常生活互动程度有呈稳定的增加趋势。

  大概在四岁的时候,孩子会开始使用“最好的朋友”一词来形容某个同伴,而且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们通常也都拥有至少一个亲密、互惠的同伴关系(Hinde et al.,1985)。不过这种较亲密的关系也多半就是他们友谊网络的全部了。到了孩子们开始上学的这一段时间,他们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及能力去建立并维持更多的友谊关系。在六岁时,这类关系数目增加到五至六个,到了九岁时则增加到九至十个(Feiring and Lewis,1989)。然而,此时的孩子对于“最好的朋友”这个词的认定标准已经与四岁时大不相同了。在儿童中期这段时间之中,选择好朋友的理由可能是基于特定情境或场合的需要(Ray et al.,1995)。比方说,孩子们可能在学校以及附近邻居两边拥有不同的朋友,而且只有在玩某些游戏时才会想到要找某些人来一起玩。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中的许多友谊都较为短暂,但是也较容易形成,因此整体来讲儿童结交的朋友比失去的多(Buhrmester and Furman,1987)。进入青少年期后,他们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了一个新的风貌,那就是亲密性,而且这些关系也变得较具有可取代性。整体来说,青少年热情投入的亲密友谊人数会随着年龄而缓慢递减,如果有任何关系崩溃后也不会再去寻求新的关系来替代(Hallinan,1980)。

  为何需要建立友谊?

  一般而言,友谊以及同伴关系对于个体来说会有一些重要的功能。我们从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文献当中,整理出以下七种可能的原因,并作进一步的说明。在这里要先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年纪中的某一个朋友可能提供给孩子们或许只有或不止一个下述功能;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在该朋友身上所强调的功能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交朋友的动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中,有许多研究基本需求的动机理论者认为,应该有一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需求,这个概念常常以诸如亲和(affiliation)、情感(affection)或者是亲密需求(intimacy needs)等名词出现在文献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大师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54),就曾经提出一个五阶段的需求理论,从最基本的生理动机阶层开始,依序向上为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到最顶端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需求。其中越底层的需求越与求生存有关,而且也越在进化及发展的早期历程中出现;其越高层的需求被认为除非前一层需求已被满足,否则不会出现于个体中。不过有一点必须要强调的是,似乎人际关系的需求是紧接在基本生理需求满足以后就会立刻出现的。进一步来说,虽然马斯洛的理论相当普及于一般大众之间,但是某些违反安全需求但符合人际关系需求的行为(比方说你可能会宁愿冒险去帮某人一个忙),就似乎无法用这个理论模式去妥善解释。

  McAdams和Losoff(1984)曾经提出了一个“特定友谊动机”作为一个性格向度。他们认为个体借发展人际关系以获得其内在酬赏价值动机的满足。反过来说,如果个体被剥夺发展适当社会关系的机会的话,个体不但会对此有相当的嫌恶反应,而且这一类被孤立的个体会有寂寞、被边际化或抑郁的情绪感受。有研究指出,被孤立或者是有寂寞感的个体,会时常幻想自己正在掌握一个自以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且他在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时也会比较急切却又充满防卫心(Jones et al.,1982)。

  一个训练社交技巧的良好场合

  同伴关系可以给孩子们在平等地位的情形下学习并且演练他们的社会互动技巧的机会。特别是在友谊关系的层面上,还包括了共同合作以建立并维持一个亲密关系的技巧演练,以及学习如何管理沟通、面对冲突、相互信任并且互相亲近等方法。也许令人惊讶的事实是,你会发现你比一般泛泛之交还要会抱怨某个朋友或者是不同意他的意见,但是事实上这显示你正在训练自己如何用较不具破坏性的方式以面对冲突场面,使你可以与你的朋友持续甚至增进友谊(Shantz,1993)。不过,由于并不是每个人际关系都理所当然的非持续或是增进不可,所以相形之下,当孩子们的一段友谊结束的时候,友谊本身并不具有提供给他们如何去处理并厘清问题出在哪里的功能。

  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自信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在儿童以及青少年中间的同伴关系所具有的亲密成分,被认为是他们婴儿时期依恋(attachment)关系的延伸(Sroufe and Fleeson,1986)。此外,新弗洛伊德学派学者Sullivan(1953)也强调前青春期(preadolescence)是孩童首度放弃对年长者的依赖关系,发展第一个真正同伴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Sullivan还认为,在前青春期的这种亲密的、同性间的友谊关系是必需的,因为它可以培养孩子对他人需求的敏感度、增加这个时期的快乐情绪以及替其未来的社会调适性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靠着这些友谊还可以修复之前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导致的心理创伤。

  社会知识的交换与测试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Sullivan(1953),先前已提过,他是最早强调友谊关系在前青春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心理学者,那就是有关自我的省察(insight)和信息(information)的重要来源。他还认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决定于他人如何对我们的行为作反应的方式。人际关系除了前述提供自信的功能之外,它也是提供有关他人的,甚至是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的重要来源。人际关系的这种信息提供功能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比起双亲,他们开始更加依赖同伴关系以实现此功能。

  为了要说明社会知识的测试历程,Festinger曾经提出人应该有一个评估我们能力以及态度的基本需求或者是动机,也就是说,借此我们可以精确地知道我们所占的位置,并且因此能对我们的社会行为作更有效的运作。虽然有许多生理上的技能,如我们可客观测量我们的跑步速度以确定我们的能力等,但是诸如价值观或者是社会技巧之类,我们却无法客观测得而必须要以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的方式去测试它们。进一步来说,个体是借由去和拥有同一种社会能力或态度的他人相比较,以评估自己的社会能力与态度的。这种历程较近于相互确认(consensual validation),而有别于前述对生理技能的客观确认(objective validation)历程。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在这种交互确认历程中,个体所能获得的自我效能以及社会能力相当具酬赏力及重要性,因此我们比较倾向去寻求与我们相似的他人建立关系以便于社会比较。换句话说,我们会对与我们极度不相似的人产生躲避或是排斥的反应。比如说,研究发现,孩子身边的朋友对事物必拥有相似的态度,这至少部分解释了上述的论点(Tan and Singh,1995)。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你通过社会比较测试自我社会知识的目的,可能不是要正确评估自己的态度及能力,而只是为了要在其中寻求自我肯定吧!

  刺激社会认知的发展

  对个体而言,他的社会发展与认知发展可以说有相当密切的关联。我们将会在后面讨论到,儿童要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程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社会互动本身也能够促进认知发展。研究发现,当孩子一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时,往往在与其他同伴一起思考时获得解决(Doise and Mugny,1984)。所以让孩子在开放自由的气氛下,与地位平等的同伴一起解决一个难题,要比让一个较年长的儿童或是大人直接指导他问题的解法或答案要有益处。

  合作关系与社会支持

  从孩子们最直觉的观点来说,他们为什么要与朋友们一起活动的原因在于,可以让他们觉得刺激、有趣并且得到朋友们的关怀。同时也能让孩子们觉得他们身为一个人,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友谊关系不但能够提供刺激感,也可以让孩子们不必硬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投以注意,还可以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工作或是情境时有人能协助来解决,同时可让一些以往看起来无聊的活动玩起来更有趣。而如果一个活动因为一起玩而变得较有意思的话,孩子们自然会去想多玩它几次,不是吗?

  另外一方面,同伴的这种包揽式的支持功能,也可以保护孩子,使他们免于遭受面对更大社会环境时可能遇到的痛苦。不过可能就因为如此,孩子们逐渐让父母亲的角色沦为只是日常生活照顾管教之类,而以往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已渐由朋友取代,更导致日后他们与父母亲冲突事件的发生(Furman and Buhrmester,19-92)。进一步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朋友们给予的社会支持也越来越强,以至足够让孩子们去质疑家规或是对家庭的义务,不过也可以让他们能够开始思考有关其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问题。这种社会支持力在青少年期达到了最高峰(Sebald and White,1980)。至于孩子会与父母亲起冲突的事件,可能不外乎孩子们穿衣服的样式、选择谁当朋友、要不要抽烟,甚至是该不该吃一些会上瘾的药物之类的事。有些时候,亲子间起冲突的原因可能不在于测试家规的极限,而只是单纯的想因此得到一些刺激感!不过,尽管我们在前面一直强调,孩子们会面临这种父母亲与同伴对他们的需要有所冲突的现象,但研究指出这种青少年反抗的程度可能已经被过度夸大渲染,而且也会因家庭而异(BrookesGunn and Paikoff,1992)。总而言之,对于大部分十几岁的少年而言,与父母的冲突多半不会成为什么大问题,何况他们在一些基本价值观以及态度上也会同意父母的意见,比方说要选择什么学校专业,或者是将来要做哪一类的工作之类的事。

  0第一章孩子为什么需要友谊0成长的秘密——儿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谊发展情绪缓冲的提供

  如前所述,儿童友谊关系的亲密度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渐增的。而为了要满足他们的正义感,这些朋友可以保护孩子们合力抵抗来自社会的其他压力。比如说,有研究指出,维持良好的友谊关系可以提供给儿童在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婚时的一个情绪缓冲管道(Wassertein and La Greca,1996)。不过这里要先强调一点的是,“如果是能维持良好的友谊关系的话”。因为很不幸的是,通常许多压力情境除了给孩子压力外,也会同时破坏他们的友谊关系,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来提供情绪支持的功能了。比方说,如果因为父母亲离婚,孩子要被迫搬家转学的话,自然也会让旧的友谊关系消失,因而无法提供给孩子们支持,压力也会因此扩大,成为日后笼罩在孩子身上的阴影。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