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九讲 谨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08:58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学生版)》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提问时间:古人所说的饮食习惯是指什么?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吃相”看人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是指对于喝的、吃的,不要挑三拣四,食够量就可以,不要过分。这是根据《论语·学而》的“君子食无求饱”讲的。《论语》里讲的“君子食无求饱”的字面意思是:君子吃够就行了,不要撑着。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非常注意观察一个人的吃相。你吃东西的时候,能够反映出你的修养,反映出你的家教。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唐代有一个文学家叫郑浣,这个人是进士出身,而且当过大官。他的生活很简朴,特别是对饮食绝不挑挑拣拣。有一次,他的远房孙子从老家来找他,因为这个孙子没有见过世面,也不懂礼节,穿的衣服也很破旧,郑浣家里的很多人都嘲笑他,只有郑浣没有。他觉得这个孙子很朴素,来自民间。郑浣得知他这个远房孙子是为求得一官半职而来,觉得他很上进,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把他介绍给某一个地方的县令,看看能不能给他安排个工作。就在郑浣给他送行的那天晚上,郑浣请他吃饭。在饭桌上,郑浣就观察这个远房孙子的吃相。那天吃的是蒸饼,郑浣看到这个孙子把饼的皮给撕了,掏里面的瓤吃。这下,郑浣非常生气,就在旁边叹息,说:这个饼的皮和里面有什么区别啊?你居然有这样的毛病,如此奢侈浪费!你一点儿淳朴的习惯都没有。我看你在家乡务农,应该懂得种庄稼的辛苦。没想到,你像纨绔子弟一样的浮华。这个远房孙子害怕了,一哆嗦,把手上剩下的那些皮通通给他远房爷爷递过去了。郑浣接过来,把他掏剩下的皮全吃了。第二天,郑浣就打发人把这个远房孙子送回家,认为他不堪重任。郑浣就是通过一个饮食的细节,来观察一个人。

  在中国传统当中,饮食习惯就是《弟子规》讲的这些。比如不要挑拣,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还有食不语,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这都是吃饭时的规矩,西方叫餐桌礼仪。

  提问时间:在我们看来,古人的这套餐桌礼仪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很少有人遵守这些规矩了。如果不懂这些规矩又会怎样呢?

  不讲究餐桌的礼仪,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与人接触的时候,就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比如,同学们聚会,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你这边挑挑拣拣,有的吃有的不吃,好吃的多吃,也不问别的同学吃不吃,光顾自己。那其他同学看了,肯定反感你这个人,不愿意跟你多接触,觉得你这个同学没有教养。时间长了,谁还愿意与你一起吃饭呢?

  酒中故事

  《弟子规》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句话的意思是,岁数还小的时候不能饮酒,喝酒醉了以后,那是最大的丑事。

  年纪小的时候不能喝酒,第一,我们的身体没有发育成熟,所以身体的结构对于酒精的抵抗能力是有限的。第二,自控能力差,除了身体以外,精神方面、意志方面的自控能力都较弱,一旦喝醉了,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让别人非常难堪的事情,会引发一些相当严重的后果。

  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立法规定,不到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不能饮酒也不能买酒的。如果你到一个店里去,说我要买酒的话,营业员会根据你的年龄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小孩子,说给我来两斤酒,那是不能卖给他的。如果你卖酒给未成年人,也是违法的。这样一些规定充分表明,从对孩子们负责的角度讲,全社会都有责任,而这种责任甚至重大到要通过立法来保障。

  提问时间: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弟子规》中“勿饮酒”的规定都同样适用,但是,是不是父母就可以随意饮酒呢?父母喝酒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醒他们什么呢?

  对成年人来讲,喝酒也应该有一个度。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很多的。

  商代晚期的君主基本上都是一些淫暴好酒之徒,他们喝了酒之后,暴躁的脾气就越来越厉害。为什么商朝的贵族喝酒特别容易喝出事情来?因为那个时候的酒器是青铜器,青铜里面有铅,用青铜器装酒,铅的挥发更厉害。所以现在很多历史学家判断,商朝晚期这些喝酒无度的贵族基本上是铅中毒的。中毒后,他的意识就不会清醒。如果他的意识不清醒,那他对做出来的事情还谈得上负什么责任吗?

  成年人如果喝酒不能把握适度的原则,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轻者失态误事,重者丧命亡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喝酒呢?

  因为中国有非常独特的酒文化。中国传统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可以叫人喝酒,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叫人合理、合情地喝醉。

  比如《水浒传》里,如果武松没有那十八碗酒壮胆,他怎么能把老虎给打死呢?如果鲁智深不喝酒,他还叫鲁智深吗?比如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气可恨又有点儿可爱的人物。如果孔乙己不喝酒,怎么会有这一段精彩的话:“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就是酒这个东西,让孔乙己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果你到唐诗宋词里面找饮食方面的东西,找到最多的一定是酒。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诗歌,比如送别时的这句话就很有名:“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是王维的,到今天还在用。形容喝到极致的诗词,还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己一个人,端着一杯酒,对着月亮,首先得喝醉,你发现月亮里除了吴刚还有一个自己,自己眼前还飘着一个自己,对影成三人,这都喝到一种飘飘然的境界了。曹操也借酒发出对人生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唐诗当中描写非常舒适、悠闲的生活,也跟酒有关,比如白居易就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晚上看看天暗了,快要下雪了,大家一想,家里肯定挺冷的,要不坐下来喝一小杯?多么悠闲。

  如果一个人在喝酒的时候,能够保证清醒,也就是说控制住自己的量,那么往往借酒可以成事,但我依然不提倡喝酒,因为一般人做不到控制这个度。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