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八讲 谨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08:58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学生版)》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①履(lǚ):鞋。

  ②顿:安置。

  ③循:遵循,符合。

  ④分(fèn):身份,等级。

  ⑤称(chèn):相称,合适。

  珍惜光阴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适当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华易逝。“惜此时”,要珍惜此时眼前的一分一秒。现在有很多同学的生活是不怎么规律的,一般是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因为这个“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的坏习惯,还由此传下来了一句大家经常用来形容人不争气的话,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它的出典是《论语·公冶长》,是说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正好要找他。别人告诉他:老师,宰予在睡觉。这一下,孔子知道了,很生气,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你这样的人,我有什么好责备的?我理都不理你,连说都懒得说你。

  孔夫子基本上是温文尔雅的,动怒的情况不多。如果我们去看《论语》,就会知道,这大概是老夫子比较动肝火的一次,这个话说得很重,要传达的意思无非还是要大家珍惜光阴。本来,孔夫子认定,宰予一定很有出息,对他寄予厚望。就是因为在不恰当的时间眯的这一小觉,孔夫子一下把宰予彻底看扁了。

  很多著名的学者和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时间的,他们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能够用来学习的时间却不一样,所以,第一,在于你会不会利用时间;第二,你会不会挤出时间。珍惜光阴,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延长。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晨起来,要洗脸,还要漱口;上洗手间后,要把手洗干净。

  古人为什么说“兼漱口”,为什么不刷牙呢?因为古人没有牙刷。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刷牙的习惯还是受了印度的影响,是随着佛教传进来的习惯。刷牙最早是用齿木,这是一种比较软的木片。

  提问时间:穿衣戴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会。可是,《弟子规》为什么要用大段的篇幅教我们如何穿衣服呢?

  学会穿衣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纽扣得扣上,袜子和鞋子都要合脚,该系带的要系上。古人的袜子也是系带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不过,现在我们穿衣服讲究时尚,扣子都不是用来系的,好多都金光闪闪,做装饰用的;袜子也要穿得有个性,两只颜色都不一样;鞋上面画得花花绿绿。这样穿出来,如果是在古代,能把人吓晕过去。

  比如,我们现在穿衬衣,当然不必像《弟子规》里说的有纽必结。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衬衣两三个扣子不扣,你会作何感想?轻的说这个人不修边幅,重的说这个人流里流气。相反,如果我们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衣服穿得很得体,扣子该扣的都扣好,鞋子该系鞋带的都系好,那么,在课堂里,你就会给老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跟大家交往,大家会觉得你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人。这个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当你长大以后,这个习惯就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提问时间:中国古人对于衣冠整齐的重视,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无法理解。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把衣着是否整齐看得如此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着装习惯,又会怎样呢?

  丢帽放粮

  如果你穿衣服有一个好习惯,那么就算是和别人相同的衣服,你也能穿出大方得体的感觉。就拿我们穿校服举例吧。如果把校服的扣子扣好,拉链拉好,领子翻好,穿着合身,那穿起校服来,应该是非常精神的。但是,有些不好好穿衣服的同学,把校服的袖子拉得老长,还甩搭甩搭的,再加上不扣扣子,校服就像披风一样披在肩上,看起来就非常邋遢了。

  我不知道大家平时是怎么放置自己的衣服的,《弟子规》里的要求是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就是说放帽子和服装,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要到处乱塞。

  如果你把父母辛苦洗好的衣服乱塞乱放,那衣服还没穿,可能就被你弄脏了;也有可能因为你乱扔,在下次你想穿的时候,就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不过,有些同学可能就说了:找不到没关系啊,反正我衣服多得是。但是古人可不一样,古人找不到帽子,找不到需要穿戴的衣服,很有可能会发生大事。

  齐桓公有一次喝醉酒了,酒醒以后突然发现帽子没了。齐桓公丢掉的大概是国君那顶王冠,他也只有一顶。一般我们会怎么办?帽子掉了嘛,我随便戴另外一顶帽子出来见人好了,或者我不戴帽子,包块头巾。齐桓公不是这样,他感到巨大的羞耻,三天不上朝,躲起来了,谁找他都找不着。这个时候,各地的饥荒消息都报上来了,丞相管仲不敢做主,就去找齐桓公。齐桓公因为帽子丢了,谁都不见。管仲只好下令,开仓放粮,老百姓很感谢管仲。后来大家知道这情况以后,齐国就开始流行一首歌谣:国君啊国君啊,你的帽子何时再丢啊?你丢一次就放一次粮。

  提问时间:在古人眼中,穿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因此古人往往会通过穿衣戴帽来观察一个人。那么,通常人们会从衣着的哪些细节来观察一个人呢?

  从鞋子看人品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从一双鞋子的角度去看修身对人的重要性。有一个人叫张瀚,他在都察院任职,都察院好比我们今天的检察院。他非常能干,是个人才。当时的台长非常重视他,但是又怕他像有些人那样,虽很有才华,后来却走上了歪路,所以就想敲打敲打他。有一次,台长就跟张瀚说:昨天下朝的时候,我走到街上,看见前面有个人抬轿子,我注意到轿夫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干净。从东头走到西头,小心翼翼,专挑干净的地方走。因为他穿的是新鞋子,所以这个轿子抬着非常稳,鞋也没弄脏。当他走到西城,拐弯向南走的时候,一不小心,这双鞋子被旁边飞驰而过的马车带起来的泥水给搞脏了,新鞋子一下子变成脏鞋子了。于是这个轿夫变得肆无忌惮,到处乱走,专门找泥坑踩,这个轿子越抬越颠簸,坐在里边的人被颠得够呛。

  听到这儿,张瀚马上就说:台长,我明白了,您是用鞋子来告诉我一个道理,这是修身的要道,一个人千万不能失足,一旦失足,恐怕就会无所不做。

  这个故事说明古人绝对不会仅仅把鞋是不是跟脚、是不是干净,看做一件不重要的生活小节,他要从中观察你有没有一种意识,有没有一种修养,有没有一种戒慎戒惧的态度。

  衣以洁为贵,符合身份才相宜

  《弟子规》定下的原则是:“衣贵洁,不贵华”。就是绝对不赞成衣服要华丽,而是要整洁。

  古人对于衣服过于华丽,总的来讲都是反感的。就算是贵为帝王,也以《弟子规》这种要求为美德,不以华丽为贵,而以整洁为贵。

  除了整洁以外,还要和自己的身份相称,即“上循分”。要和自己的家庭情况相称,和自己的身份相称,如果你乱穿,穿得跟自己身份不相符,那就很容易遭人误会,觉得你脑子不清楚,这就不好了。

  “下称家”,过去是有等级制度的,比如谁能穿绸缎衣服、丝绸衣服?当了官的,有功名的人才能穿。如果是商人,就算是亿万富翁都不许穿的。

  今天我们当然没必要有这种等级观念,只要穿得和自己的家庭情况比较吻合就可以了。只要家庭环境允许,我们可以穿得好一点儿。但是如果经济状况不允许,你却拼命要找贵的、很华丽的衣服穿,这当然是不妥的。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