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七讲 弟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08:59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学生版)》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①见(xiàn)能:逞能,炫耀。见,同“现”。

  ②疾趋:快步向前。

  提问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我们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出门在外要注意

  “出则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出”,就是出门在外,我们应该怎么做。

  《弟子规》非常明确地做了交代:“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很清楚,喝东西、吃东西的时候,或者落座和走路的时候,都应该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而这种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只要我们到了入学年龄,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当然现代社会这个情况变了,所以《弟子规》里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改一改。像“长者先,幼者后”,有些情况就不适用,比如自动转门,你让老人家先走进去他会晕在里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我们在前,替长辈把转门挡住。还有自动扶梯,很多时候是我们在后面,长辈在前面,这其实是很危险的。这种场合应该是我们在前,挡着长辈,然后侧身,长辈在后,这样往下走。我们要稍微照顾一下长辈,防着长辈最后一步绊倒。

  替长辈代劳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者如果要找人的话,我们做小辈的应该代他去叫。这里的“叫”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叫”,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来讲,认为大声说话伤神,所以不能让长辈高声叫。第二个“叫”是找,不一定要叫,长辈要去找谁,小辈应该代劳,多走几步,别让长辈劳动。

  现在很多小朋友,爷爷奶奶叫人,他们大多不管。如果找的人不在呢?我帮爷爷奶奶找人已经算很孝顺了,那个人要是不在也就算了。但在古代不行,古人规定,你自己要马上过来。为什么?第一,复命。告诉老人家,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都是非常细节的东西。

  提问时间:我们遇见尊长的时候,应该怎样称呼才是合乎礼节的呢?

  “显摆”要分时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对年龄、辈分都比自己高的人,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对成就比自己高的人,你不能直呼其名。

  今天我们看到一位年高德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你上去就直接叫人家的名字,人家肯定觉得你这个小辈粗鲁,没有教养。如果一个学生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你会觉得这个学生懂礼貌吗?对尊长不能直呼其名,但可以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一般多是加辈分尊称,比如我们称姓李的为李爷爷、李叔叔、李伯伯,这都是可以的。

  《弟子规》还讲到,“对尊长,勿见能”。就是说对长辈和尊长你不要去显示自己的能耐。除非你是要为长辈干活儿,这是两回事。比如:奶奶,我帮您把这桶水扛上去,我年轻,有劲儿。这个是好的。但是,不要在另外一个场合说:奶奶,你看你,那么老,一筐菜都拎不动,我能扛一头猪。这叫显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长辈知识的尊重。第二个方面,要对长辈由于自然规律导致的体力下降、体能下降,健康状况的改变,抱有一种体恤之心。

  路遇尊长怎么办

  《弟子规》讲:“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按照《弟子规》的要求,一个小辈在路上迎面碰见一个长辈应该怎么做?也许,我们打声招呼就完事了。但在古代,这个不行,小辈不能先说话,要小步疾行,迎向长辈。假如长辈没有跟你说话的意思,那么你不能上去一把拉住老人家:老爷爷您好,咱们俩聊聊,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动画片……这可不行。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读大学时的一件事。季羡林先生散步是有讲究的,也是非常守礼的。因为散步是很悠闲的,你会影响别人赶路,所以季先生从来不在大路上散步。有一次,我陪着老先生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觉得后脑勺好像有两只眼睛一样,觉得有点儿怪。回头一看,后面排起了一条长龙,全部是推着自行车的人。原来北大有很多学生上课离教室相距很远,所以他们都是骑着自行车,从这个教室赶到那个教室的,为了抄近路,他们也绕到了这条平常不走的路上。但是,同学们都知道前面是季先生,所有的学生都下车,安静地排着队跟着季先生走,绝对没有一个人按铃的。二十多年前的校园里还有这样好的风气,这难道不是符合《弟子规》要求的吗?

  我想,根据《弟子规》要求的传统规矩,再结合今天现代社会的特点,我们或许可以这么做:

  在路上遇见长辈,作为小辈应该快步迎上去,先请安问好。如果长辈有事且不需要你的陪伴,那么小辈应该侧过身去让开正面,让长辈通过。如果长辈有意和小辈谈谈,小辈应该恭敬地陪老人家多说几句。如果你当时没时间,赶着去上课,那就应该坦诚地向长辈禀明情况:对不起,老人家,我今天正有事,下次我再来看您。

  “坐”有大学问

  《弟子规》讲完了路上遇到长辈应该守的礼节以后,接着又讲了另外的一套礼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句的意思是说:假如长辈站着,小辈肯定不能先坐;长辈坐好,叫你坐下,你再坐下。

  关于“长者坐,幼者立”,中国历史当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程门立雪。

  宋朝时,有两个年轻的学子,一个叫游酢(zuò),一个叫杨时,他们去拜理学大师程颐为师。哪知道老夫子闭眼在那儿养神,养着养着还睡着了,两个人就一直在那儿毕恭毕敬地站着。程老夫子睡醒时,发现窗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提问时间:我们都知道,同长辈交谈要尽量使用“请”和“您”这样的礼貌用语。那是不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呢?还有哪些细节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呢?

  谈话要艺术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首先,对长辈说话时声音要轻,不能对长辈嚷嚷。但是如果长辈年纪大了,耳朵听力不太好,我们和他们说话的声音太轻也不好,所以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根据我们和长辈的交往,知道长辈能够接受多大的音量,就用多大的音量说话。

  “进必趋”,我们上前跟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略快,但告辞的时候,动作节奏要略慢。不能给长辈这种感觉:老人家你真烦,真啰嗦,所以我赶紧走。千万不能让长辈有这种感觉,你也不能这么想。“问起对”,长辈如果有所询问、有所指教或要发问的话,我们应该站起来回答。“视勿移”,意思是我们的视线必须恭敬地看着长辈,不能眼神飘忽。

  《弟子规》的这些规矩都是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像上面讲的这么一大段,都是根据《礼记》而来的。

  在即将结束“出则悌”部分的时候,《弟子规》补上了十二个字:“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诸父就是伯父、叔父,有的时候还包括堂伯父、堂叔父,也就是父亲的兄弟。一般来讲,要求对伯父和叔父,要像对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尊敬。诸兄就是伯父、叔父的孩子,自己的堂兄,叫诸兄。对他们要像对自己同胞兄长一样。

  现在,同学们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小,兄弟姐妹基本上都是堂兄弟堂姐妹,或是表兄弟表姐妹,但是我们都应该视他们为“爱”的对象,跟爸爸妈妈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孩子搞好关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从小做起,从家族范围里做起。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