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六讲 弟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09:00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学生版)》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①道:应遵行的道德原则。

  ②友:友爱亲近。

  ③泯:灭。指消失化解。

  大家族的大智慧

  在第三部分开始,《弟子规》讲的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而作为弟弟,对兄长要恭敬。兄弟和睦,孝也就体现在其中了。

  有个叫陈昉的人,家里有一百多条狗,大家看到这里很奇怪,你在讲出则悌,讲人与人之间的弟道,怎么还带上狗了?这故事妙就妙在这里。陈昉是宋朝人,他们家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大家族。他们的祖先陈崇,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孝、弟”。果然,陈氏家族枝繁叶茂,每代都出贤人,家族上下一片吉祥、安宁、和顺。陈昉这个大家族村落的中间有一个大厅,整个家族七百多口人同时在这里吃早饭、午饭、晚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扶老携幼来到这个厅堂,相互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次第而坐。陈家有个族规,只要有一人没有到场,所有人都不能吃饭,当然陈家的人没有不守时的,因为一个人不来,那么多长辈就都不能吃饭。这就是一个家规,七百多人形成的一股家族凝聚力。那么跟狗有什么关系呢?七百多人的大家族,养了一百多条狗。我们都说狗学主人样,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狗。陈家这一百多条狗非常有意思,性格非常温驯,这些狗不大叫的,跟路上的野狗完全不一样。更妙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这一百多条狗也是一块儿吃饭的,陈家的食堂外面有一条很长的槽,就像喂马的马食槽,一百多条狗都在那儿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这些狗居然也拖家带口地来,狗爷爷带着狗爸爸,狗爸爸带着狗孙子,排着队找到自己这一段槽。而每次吃饭前,有几条很威严的老狗蹲在槽口,清点狗数。有一次,几条老狗发现缺一条狗,所有的狗就趴在槽边不吃饭等着这条狗。为什么这条狗没来?原来它在家里洗澡,洗澡不是耽误时间了吗?这条狗赶紧跑过来,居然还非常抱歉地跟大家摇尾巴,低头跟别的狗打招呼。可见,这个家族居然以家族的友爱影响到了家族所豢养的狗。这个故事就叫陈昉百犬,成为传统中国家族友爱,履行孝道、弟道的一个典范,名垂千古。

  弟道,并不仅仅是兄弟友爱

  古人有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弟道。弟道正是我们讲的泛爱众的基础。泛爱众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博爱,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结。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也许认为弟道就是指兄弟友爱,兄弟之间才讲弟道,这个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乃至妯娌之间,也是要讲弟道的。唐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叫李绩,他本名叫徐懋功,在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至三公,享尽人间荣华,而且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身为三朝元老,他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被朝廷誉为“长城”。

  后来,我们中国的历史学家、学者一直在研究李绩这个人为什么会那么成功,他这一辈子为什么走得那么好。总结发现,除了大家知道的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几点更为重要。

  他跟朋友、兄弟之间非常讲弟道,在瓦岗寨的时候,他曾经跟鼎鼎大名的单雄信结拜为兄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洛阳被唐朝打下来了,单雄信被俘。这个时候,李绩就去跟秦王李世民说:单雄信是好人,非常骁勇,我愿意拿我的官职来赎他的命。但是李世民没有同意。李绩说:那好,我不跟你说了。于是流着泪告退。这个时候,单雄信还在责怪李绩:我早就知道你不办实事,就嘴上说说,什么兄弟义气,你根本就没有拼命救我。李绩只好说:我不惜余生愿意跟兄长你一起去死,但由于两个原因我没有办法去死。第一,我身已许国,我已经答应秦王,要跟他打天下,我不能死;第二,如果我死了,兄长的妻子、儿女谁来照顾啊?说完李绩拿出刀,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交给单雄信:这块肉陪着兄长埋到土里,这样我就没有辜负当年我的誓言。这就是李绩。

  和睦相处的办法

  《弟子规》讲:“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了,就是孝了。换句话说,孝和弟,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对于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弟。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间不友爱,发生矛盾有争端,原因往往是两个:一个是钱财,一个是言语。这两个是惹事的。为了一些钱财,为了一两句话,往往会导致不和。所以《弟子规》说得非常明白:“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财物看得轻一点儿,哪里还会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点儿,心里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除。

  在古人看来,兄弟之间最要紧的是要共有财物,分配的时候要公正,特别是主事的当家人要公平,绝对不能偏私。明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郑濂,他家里也是七代同住,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叫“天下第一家”。这五个字怎么来的?原来郑濂是一个当官的,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有这么一个家庭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却从来不吵架,而且大家开心得不得了。朱元璋有点儿想不通,于是就把郑濂召来: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啊?郑濂说:启禀皇上,一千多口。皇帝就问:一千多口?你有什么治家的法则可以保证大家和睦相处啊?郑濂回答:皇上,也没有什么,就是不听闲话,不传闲话,言语不合就忍一忍。皇上一听:很好很好,来,领赏。朱元璋要赏东西给郑濂。赏什么呢?这朱元璋够小气的,就给俩梨。郑濂家里一千多口人,弄俩梨,也没办法,谁也不敢说皇帝赏得少,只好千恩万谢揣着俩梨就回去了。

  郑濂回到家里,举着两只梨:今儿皇帝赏了我俩梨,大家看清楚了。说完郑濂叫人搬了一口大水缸,打来一缸水,把梨捣碎了泡在缸里,一千多口人每人喝一碗梨汤。朱元璋派去的校尉看到了这一幕,回去禀告给朱元璋:佩服佩服,这个家长绝对没有私心。朱元璋一高兴,就封这一家为“天下第一家”。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