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09:00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学生版)》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生病也需要照顾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生病这一关。一般的人上了年纪,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痛。《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汤药。而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现代常用的西药可不能这么做。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是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身上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张之洞在外边当官时,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补药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服用后,胃就不舒服了。张之洞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父母,他讲,我的罪通于天,好心干了坏事。他又说,如果子女对医学的东西一点儿都不懂,是没有资格做儿女的。中国古代没有像今天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学校,而是父母久病,子女成良医。父母病,为了尽孝,尝药,不停地尝——中医是一个经验科学,然后慢慢自己就通医理了,就成为医生了。而张之洞接着讲:自己枉读了二十多年书,居然对于侍奉尊长之道都没有学透,没有学精。他不懂医,所以他心里过不去。接下一段话可真的是太感人了。他讲:昨天他当考官去考试生员,考试秀才,因为父亲生病,所以他出了一道题,叫“父母惟其疾之忧”。其中有一个叫袁凡的考生写了一篇文章,让张之洞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他说:我真的是不像话,父母惟其疾之忧,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我是大孝子,我坐在考台上出了这么一个题,谁知道我犯了大不孝的过错啊?因为我不懂医道,我没有好好读书,我误把不合适的补药寄给了父亲,导致父亲不适。

  一代名臣张之洞对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我们今天在医院里经常看到陪父母检查身体的小辈,这些小辈不仅是为了尊长跑前跑后,而且好多人会盯着医生一个个问题问:这个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这个药可不可以多吃点儿或少吃点儿?这就是孝子,这就是孝敬,因为这个药不是他吃,他是陪着父母或者长辈来的,这就很感人。

  闻雷泣墓

  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里针对父母亡故后,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效仿古人的行为,而是学习古人的孝心。

  还有个故事也很感人,叫闻雷泣墓。魏晋时候,有一个叫王伟元的人,博学多能,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结果被司马昭杀了。王伟元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含冤而死的,所以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生不向西坐,因为那时候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王伟元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只要一听到打雷就害怕。王母死后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的时候,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

  提问时间:众所周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孝、关于“丧尽礼,祭尽诚”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 

  董永和七仙女的孝心

  董永是东汉时期乐安国人,就是今天山东滨州和博兴、高青这一带人。董永少年丧母,因为要躲避战乱,就逃到了安陆,也就是今天湖北境内。逃过去以后,董永父亲又亡故,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了一个富豪人家做奴仆,用这个钱来埋葬自己的父亲,这就叫做卖身葬父。在出工的路上,董永在槐荫遇见一个女子,这个女子跟他讲:我也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不如咱们俩结为夫妇吧!于是,两个人就结成了夫妇。随后,这个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把自己给赎出来了。而返家时经过槐荫这个地方,这个女子告诉董永:我是仙女,奉老天之命,来替你还债,因为老天觉得你是大孝子。言毕,这个仙女凌空而去。后来,这个故事改变了一个地名——槐荫,槐荫后来就改名为孝感,孝感动天嘛。

  实际上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东汉刘向的《孝子传》,里面只有董永卖身葬父,没有他认识七仙女什么的。这个故事后来才被加进了爱情的成分,才有了一个七仙女。谁干的,大家知道吗?曹植——曹操的儿子,他写了一首乐府诗,叫《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就是说,董永小时候穷得不得了,长辈也没给他留下遗产,他经常借钱供养自己的父亲,还常去为别人打工,去换点好吃的来伺候自己的父亲,结果满门都是来讨债的人。因为欠了很多债,而董永不知道怎么来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天被董永至高无上的道德给感动了,天上就来个神女,为他织布。这个故事后来到了晋朝、唐朝越拉越长,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这里面寄托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孝的高尚的评价。因为传统中国都相信孝子必有好报,所以大家觉得,董永卖身葬父以后怎么会没故事了呢?于是大家把一些美好的意愿、美好的心愿全部填充到这个故事里去了。

  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的观念产生得非常早,甲骨文里就有孝字。古代的孝字是象形字,孝是一个老人家,手搭着孩子的头在走路,子在下面,老人手扶着孩子,靠着孩子在走路,这就是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长辈,内核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