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三讲 入则孝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09:02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学生版)》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①子道:子女应该做的。

  ②具:准备,置办。

  ③贻(yí):遗留。

  小心好心办坏事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是说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我们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就是“子道亏”,意思是在做小辈的、做子女的这个方面有点儿“亏”,有点儿做得不够。

  “物虽小,勿私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在今天看来,这说起来都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做小辈的或者做子女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今天比较多的情况是做小辈的、做子女的,好心办坏事。我们有的时候自作主张,倒不是为了惹长辈生气,而是认为没什么要紧就做了。我们都知道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比如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而在我们小辈眼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比如一张老人家的旧照片,泛黄了、破旧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把它放在这里。这些东西在我们小辈眼里常常会不以为然。搬家了,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这破东西就扔了吧,那么旧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实,这种做法对老人家是一种伤害。

  提问时间:《弟子规》提出做子女、做小辈的都不能私自藏匿东西,但是在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当今社会,我们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用来藏一些小东西,而父母不能随便翻看。那么“物虽小,勿私藏”还适用于现代家庭吗?

  至于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主要是针对传统中国合族而居的情况讲的。我们知道传统中国都是大家族,几房子孙住在一起,大家会共同拥有一些财物,这些财物是属于家族的,绝对不是具体属于某一房,更不是具体属于哪一个子孙的。这个时候,东西再小,你都不要擅自把它藏起来。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小误解、小矛盾,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形成心结。因为一件小东西,吵架又不值得,但时间长了会形成一块心病。如果一旦发生大事,有人就会想:你昨天拿了一把笤帚对吧?今儿少了一头牛,我看这头牛也是你牵走的。这样就会导致家族内部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当今社会,这种大家族很少了,都是一个个小家庭,那么这种情况相对来讲就比较少。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强调隐私,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隐私。我儿子很小,但他就有隐私时间,他规定一天的某段时间父母不得进入他的房间。他称这段时间叫隐私时间。现在的孩子有时候藏一点儿小东西,尤其是读书以后藏一个日记本,藏两张小的游戏卡,有时候藏两封同学之间的通信、小条子,都不在《弟子规》规定的范围之内。因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不用按照《弟子规》上说的那样:你不能藏,藏了以后你让做爸爸的替你担心了,你给我交出来。这不行,这样反而会惹麻烦。所以学习《弟子规》,有的时候要考虑时代的变迁。

  鹿乳奉亲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人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亲人长辈厌恶的、讨厌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那么就会让尊长担忧;小辈的品德若有污点,那么就会让尊长蒙羞。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中国传统孝道的故事,我再来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证中国古代这个传统。

  这个故事叫鹿乳奉亲。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tán)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很想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打猎的人是很难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弄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挤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快要接近鹿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猎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当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他赶紧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来取鹿乳的。幸好及时解除了误会,郯子才留下了一条命,而且成功地得到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亲所好,力为具”吗?

  提问时间:很多人认为只要对父母好,就是孝敬父母。但是《弟子规》却认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我们自己受伤了,或者自己品德有问题,也是不孝,这是为什么呢?

  保护好自己才能孝敬父母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头发、我们的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如果我们要孝敬父母,就应该善待自己,好好爱护父母给的这个身体,这才叫孝心。万一我们受伤了,家长、尊长会担忧的,那就是不孝。

  “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品德有污点,沾染上很不好的毛病,如小偷小摸、赌博,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这是会让尊长蒙羞的。自己干坏事,不仅本人要遭到大家的唾弃,而且还会被别人批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是要骂到父母身上的,所以千万不能胡来。

  古人对孝敬的定义或者说对孝敬方面的要求,实际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得多。我们今天的人活得很容易:父母饿不着、冻不着;父母想出门,有条件的可以开车送他们一段;父母生病了,有医保,再替爸爸妈妈找个好医院,这就是孝敬。在古人看来,这只是孝敬的一部分,不是孝敬的全部。我们如果真要孝敬尊长,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茁壮成长,洁身自好,远离各种坏习惯,不要沾染坏毛病,这才叫真正的孝敬。所以我们不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某些概念简单化、狭隘化,好像我们认为孝道就是小辈对长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孝是一种有机的互动,孝是尊长和小辈之间爱的交流,这样的孝道绝对不是单方面的。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