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牛越窑(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4日 11:29  《少年发明与创造》(中学版) 
图为:千牛越窑

  驿亭镇越窑窑址考察研究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初三(6)班  陈泽宇  余伟栋  金梦格  罗清玄

  辅导老师   徐双华

  一、问题的提出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晚唐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句中曾这样赞誉过的越窑青瓷,据考古学家发掘考证,其发祥地便是浙江上虞。

  上虞历史悠久,在殷墟甲骨上就明确有“上虞”二字的记载。它的陶瓷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起源甚早。迄今,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明,自东汉创瓷至南宋倒闭,千百年来,越窑窑址遍布上虞各地,繁杂错落,其中以上浦、梁湖、驿亭、章镇四个地区最为密集。

  为了实地考察了解我市越窑窑址分布及目前的状态,我们决定利用暑假期间在我们的家乡—驿亭镇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

  二、考察的过程

  我们的调查主要分以下几步:

  一是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特别是对刚接触越瓷的同学来说,更需要学习。

  二是实地走访考察驿亭镇内的20余处越窑遗址,寻找遗物,拍照记录。

  三是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更多了解越窑青瓷的知识。

  三、初步成果

  (一)考察成果

  我们一共考察了驿亭镇内的20余处窑址,看到了很多碎瓷片,收集到较有价值的瓷片、窑具、间隔器共计百余件,并初步搞清楚了驿亭范围内各朝各代窑址分布情况、大体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价值等,取得调查初步成果。现总结如下:

  驿亭,因驻杭州至宁波古驿道的中心,曾设驿站而得名,自古就是浙东重镇。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便利。北部为平原水网地带,河道交叉,湖泊众多。不但制瓷取水方便,更使得陶瓷的交通运输显得便捷。其南部多山,优质瓷土蕴含丰富,故原料的取得也不在话下。而山上树木繁茂,烧瓷又以木柴为原料,燃料的取得也很方便,可谓天时地利尽得。有了这些条件,就使其成为越窑窑址座落的首选之地。早在战国时期,驿亭地区便有制作印纹陶和原始瓷器的窑址发现。

  (二)越窑兴衰分析

  1.越窑扬名之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故而称之。

  越窑青瓷之所以出名,在考古学上,它是中国的“瓷母”。据考古发现证明,越窑的烧造时间最早,窑厂的规模最大,器物的种类最多,纹饰最为丰富而声名远播。

  2.越窑衰退之因分析

  越窑青瓷从北宋晚期衰落,在南宋时期停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我们则抛砖引玉,进行讨论后认为越窑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1)吴越归宋后,由原来的特贡转变成土贡,无需大量进贡秘色瓷,贡瓷的数量锐减。宫廷用瓷舍远取近,汝窑、定窑、钧窑产品大量进入宫廷,取代了越窑秘色瓷的地位,使越窑的瓷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2)北方青瓷在烧造工艺技术方面首先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对传统高钙石灰釉配制方法的改革,成功地创制出具有良好的高温黏度的石灰碱釉,把中国青瓷的发展推到了新的境界,出现了青瓷生产的另一个高峰,占领了越窑的原有市场。

  (3)越窑的衰落与本地区农业生产的高度繁荣、燃料匮乏密切相关。而自北宋开始,宁绍一带农业(包括茶业)空前繁荣,致使陶瓷业燃料紧缺、工匠雇值提高,成本增加,影响销路,窑匠故纷纷转业或迁往龙泉等地。

  (4)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北宋晚期,各地越窑瓷窑址数量急剧减少,制作粗糙,器表不光洁,特别是圈足不规整,足底往往留下了“鸡心”形状;胎泥的淘洗和练泥不如前期严格,胎质不如前期细密,气孔明显增多,多数釉色呈灰暗,无光泽感;器表装饰只见寥寥刻划数笔,趋于草率;多数制品为明火叠烧,大量倒塌,变形粘釉,废品率高。制瓷工艺衰退,产品质量普遍低劣,失去了与其他名窑竞争的能力。

  而上虞,这一越窑的故乡的陶瓷业也因此衰减,直到解放前夕仍未能恢复,日用的陶瓷器全靠从外地调入。这无不令人痛惜。

  四、体会和感想

  本次调查,我们感触颇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发现了2个问题需要思考。

  (1)上虞各地文化圣地众多,单单越窑窑址就不胜枚举。但各处遗址都未得到保护,很多遗址被严重破坏,有的几乎找不到踪迹,这不仅仅是文化的流失,更会使我们的后代感到遗憾。

  (2)许多人对家乡的文化不甚了解,说明大家不重视这些即将失去的东西。

  故此,我们必须做该做的事,不要让后代为我们失望。保护文化古迹,从身边做起。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