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学校园暴力何时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0:05   

  在网络随便搜索或调阅各地报刊,就会发现不少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暴力事件,从城市到农村都有,其中有些性质相当严重。所谓“校园暴力”主要指学生之间以及社会与学校之间所造成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伤害,包括肢体暴行、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等。学生间的暴力倾向又是主流。

  运城市:2004年9月底到10月发生3起校园暴力事件,3名学生死亡。万荣县施害学生称“自己经常被诈钱,为了防身买来一把军刺”。

  太原市:一名10岁小学生说:“我每天都在惊恐中度过”。某子弟学校13岁男孩离家出走,留言“我不能再回学校了,我被那些大孩子打怕了”。毛纺厂13岁女孩勒索同龄人时说:“想在这儿混,拿来保护费。”

  阳高县:县城某高中班霸经常借口“过生日”让别人上礼,住宿学生被外来流氓欺负。王官屯镇、大白登镇有“怕怕”学生和社会“小混混”强迫初中生购买、推销假烟。

  在竞争激烈、信息庞杂、消费多元、家庭结构失调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中小学校园的影响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地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成人社会的某些阴影,学生纯洁的心灵留下一些灰色的空间。港台警匪片和日本卡通中“拳头加枕头”等不良文化泛滥,黑老大被塑造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武侠、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口袋书、粗口歌、血腥色情玩具暗潮涌动;某些家长“有钱便是娘”、“有权决定一切”的言传身教,“惯子如杀子”的溺爱,单亲家庭薄弱的管教和心理疏导;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社会小青年的滋扰,学校监管不力等,都是造成校园风气不正的原因。轻者如代写作业、班干部贿选、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重者则发展成拉帮结派,崇尚校园暴力,甚至酿成悲剧。

  中小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升学、未来就业、经济比照、人格贬低、被孤立、被强体力者欺负、校园内帮派势力、家庭及社会暴力等多重压力,而他们本身又具有好奇、敏感、心理褊狭、好占上风、爱模仿的性格特点。当受到班级小霸王、“少年黑社会”的欺诈、“剪径”后,不少孩子稚嫩的心灵不足以辨别事件的性质,不足以承受思想的重创,一方面自尊、自卑交织,不敢、不甘说与家长、老师,一方面默默地将屈辱、“愤恨”发酵,将自身遭遇与影视情节相对照以寻找出路。当再次面对“淫威”时,有的继续选择做“沉默的羔羊”,有的头脑一热,不惜“以暴抗暴”……当孩子们发现“暴力决定一切”的“黑道原则”可以解决矛盾和冲突后,哥儿们义气,“拜把子”,便顺势滋生,原来的“弱势人群”很容易地变成了“高危人群”。

  夜晚水房中,众学生欺负弱小,纷打一人,致其口鼻流血、衣碎如缕……而类似事情竟然在某所农村初中屡屡发生。学生得不到保护,被迫对强权与霸道做出妥协,可怜地让出权利与尊严。偶然事发,校长重智轻德、息事宁人,老师睁眼闭眼,轻描淡写,致使教育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及形象严重受损,学生转学、辍学时有发生。而教育的“大堤”一经出现在校学生长期挨打受气、被敲诈、遭挤兑的“暗流”,就可能形成违法、校园暴力的“管涌”。

  施暴学生同样是受害者。他们一旦过早染指恶习,接受了“拳头硬”的道理,得到了“廉价”的好处,日后的成长必然令人担忧。不难想象,其步入社会后很难会严格遵循法律、秩序,依然信奉暴力则难免头破血流,祸害社会,毁了自己。而对受害学生来说,受辱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就像胎记一样,难以磨灭、抚平,并进而严重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健全。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暴行也不容忽视。某些教师的不当教育、不良言辞会给年幼的学生造成厌学情绪和绝望般的压力。如阳高县窑头初中某张姓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辱骂学生“你就差踢二号(指监狱)门了”,从教育的角度看,就体现了社会伦理的缺乏和教师良知的不足,其后果是可怕的。当然,这种人并非主流。

  据2001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我省近期“校园暴力”事件的密集发生,再次说明在中小学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发挥校党组、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作用,是控制校园暴力的现实办法。当然,家长也要尽可能保持与孩子的开放式交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杜绝校园暴力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大力净化社会空气的同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动作,多管齐下,真抓实干,坚持不辍,才能赢得良好“战果”。广州市聘请公安、政法系统退下来的老同志担任“法制副校长”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学校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课外文化,培育健康的心理,发现灰色苗头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组建校园联防、保卫组,给学生配发“行踪卡”并由家长和老师签字,及时发现隐情;民警在学校经常出入、报到,在学生放学的“真空”时间设立“钟点保安”,校内外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常抓不懈,公安部门对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坚决打击,对黑网吧、黑录像、黑游戏严肃取缔,教育局定点转化行为偏常少年等,都是预防和震慑“调皮、蠢动分子”,预防校园暴力特别是社会对学校暴力的有效手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