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现孩子最佳才能区》序篇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德国人,19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希望他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哪知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让他改弦更张,转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已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严谨,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文学艺术方面“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国际知名的咨询研究机构盖洛甫公司,曾研究了25万个成功者的例子,其中包括科学家、企业家、运动员、商人、歌唱家等多种行业的成功者,得出的结论是:当人们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长处时,常常最容易获得成功。若一味致力于改正自己所有的弱点,追求完美,那将是巨大的浪费。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