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怪味麻辣串》:讨饭的日子

  常言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小丫最近算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谚语的“真谛”。

  上个星期,爸爸妈妈因为同时有事情出了趟远门。虽然他们临走时把爷爷请到家里来临时做小丫的“老管家”,把一切事情都交代得井井有条,而且在冰箱里也给小丫储备了足够量的“粮草”,但是,老爸老妈同时不在身边,小丫还是第一次遭遇,再加上爷爷是个天生的老顽童,碰到这么好的机会玩得比谁都疯狂,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宝贝孙女?自己又不会烧饭,再说,爷爷的烧饭手艺糟糕得几乎能回到旧石器时代。爷爷既使鼓捣出一点东西来小丫也难以下咽。所以,老爸老妈不在家的日子里,最基本的伙食问题一下子成为最令小丫头疼的事情。

  不过,聪明的小丫当然会想出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去“讨饭”,严格说应该叫蹭饭。今天大耳朵家,明天阿琪家,后天就轮到小贝家。蹭饭好啊,一不用麻烦自己动手;二不用刷盘子洗碗;三还可以免费品尝到各种不同风格的美味佳肴。可是,蹭饭虽好,但也要讲究策略,不然的话,整天去一家,即使人家不讨厌自己也会厌烦的。

  一星期的蹭饭生涯过来,小丫对蹭饭竟然还总结出很多的经验和心得来,归纳起来大概有十条,小丫创造性地称之为“蹭饭十大宝典”。

  我们还是来领略一下小丫的“蹭饭十大宝典”吧。先看“蹭饭十大宝典”第一条:蹭饭时一定要选准东家,小气和讨厌的人一概不列入考虑范围。比如刘少校之徒,他就是请国宾馆的特级厨师做满汉全席,小丫也不会去吃的,因为像刘少校那样的主人,小丫一看到几乎就想呕吐,哪里还有胃口到他家蹭饭呢。

  爸爸妈妈刚走的第一天,小丫就把第一次蹭饭对象锁定在酷哥小贝家,小贝家是班里最富有的家庭,算是“首富”级别的。传说他家吃饭非常讲究,不但肉、蛋、奶按营养配比搭配齐全,而且每顿饭还一定有人参吃。天啊!每天吃人参,够牛哦,这日子好像只有乾清宫里的皇阿玛才能享受得起啊。小丫长这么大连真正的人参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更别说尝上一口了。所以,她决定,一定要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到小贝家美美地享受一次人参盛宴。

  刚放学,小丫就找到小贝,因为小贝是个爱面子的家伙,所以小丫也就不用跟他客气什么,小丫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小贝哥哥,我老爸老妈都不在家,我去你家吃饭好吗?”

  果然,小贝毫不含糊,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嘿嘿,这还不是小意思,跟哥哥走吧。”

  “听说你家天天煮人参喝,有没有这回事啊?”路上,小丫还是忍不住问。

  “哦,你说那个啊,昨天老爸还让阿姨(小贝家的小保姆)买了一麻袋呢,你要感兴趣的话可以给你煮一锅出来的。”小贝大大咧咧地说,充满了男子汉的豪爽。

  “哎呀,小贝,我只是到你家蹭顿饭,像人参这种名贵的东西我能尝上一口就已经够幸运了,我要是吃了你家一锅的煮人参,那还不流鼻血送医院啊。”小丫表面上客气,心里面却早就想一步跨到小贝家,逮住人参汤大喝猛喝使劲喝了。

  小贝家的“富有”果然名不虚传,四室两厅的大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尤其是厨房,全部采用德国智能化设计,小丫在里面转了半天也没发现他们做饭用的煤气灶放在哪里,原来小贝家做饭使用的是电磁锅。

  小贝家的小阿姨美兰早就和小丫是老相识了,为了款待小丫,她还特意多烧了两道菜。其实,小丫想喝的是人参大补汤,既然冲着这个而来,哪里还对菜感兴趣。等小贝在餐桌前坐下,小丫马上偷偷地拉了一下小贝的衣服:“喂,怎么没有见到人参汤呀?”

  “哦,正在煮呢,一会儿就端过来,要知道,那东西煮不到火候不好吃的,汤也不好喝。”小贝一边说着一边给小丫夹菜,“来,不要客气哦。”

  “哎,原来人参汤是要用煨火慢慢熬煮的。自己真是老土,竟然连这点常识都给忘记了,好失败。”小丫暗自不停地责怪自己,一边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少吃菜,留着肚子来喝人参汤。

  “‘人参’汤来喽——”不大一会儿,就见美兰阿姨双手捧着一个大汤盆出来,“小丫,你不是喜欢这个吗?快趁热尝尝呀。”

  “啊?这——这——”

  当小丫心中满怀期待、嘴里饱含口水、手里紧握汤勺正准备下手的时候,突然看清了盆里所煮的东西,惊讶得几乎要大叫起来,“这——这怎么煮的是一锅胡萝卜啊,哪里是人参汤呀?”

  “啊?小丫,这就是我们家的人参汤啊,胡萝卜俗称小人参,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就这盆胡萝卜维生素的含量,比两箱黄金搭档都多耶,连这个你都不懂吗?”小贝哈哈地大笑起来。

  “哦——哦,胡萝卜也叫小人参,我听爷爷讲过的——呀——是挺好吃的。”“人参汤”是自己叫嚷了半天,人家美兰阿姨才辛苦做出来的,小丫只好接过阿姨盛了满满一大碗的胡萝卜汤,捏着鼻子吃起来。小丫小时候在乡下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过一年多的时光,那时,几乎天天吃胡萝卜,什么胡萝卜段、胡萝卜片、胡萝卜丝、胡萝卜串,反正连家里养的小猪、小鸡吃的全都是胡萝卜。小丫是着实吃怕了,现在一闻到胡萝卜的味道就想逃跑。哎!现在,在小贝家做客,不吃当然不好意思,真是苦了小丫啊。

  哎!小贝家所谓的“人参汤”就是地道的萝卜开会,小丫算是彻底地领教了,既然是自己找上门来蹭饭吃,人家给你煮“小人参”汤来喝,你还能有什么可说的,现在,小丫对小贝只有“感谢”和“佩服”了。

  现在再来看看一下“蹭饭十大宝典”其他几条:

  第二条、蹭饭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对方的伙食安排,最好能让其列一个比较全面的菜单,这样才能确保蹭到货真价实的好饭,避免类似“小人参”事件再度发生。

  第三条,蹭饭前一定不要故意饿上一顿,这样吃得太多下次再来就很没面子了。

  第四条、蹭饭时最好要有礼貌,表现出谦逊客气的神色。

  第五条、如果你嫌人家的餐具不够卫生或人家嫌你不够卫生的话,那就最好选择自带餐具。

  第六条、蹭饭之道,贵在坚持,如果要决定到小气鬼家里,就要树立失败一千次才能蹭到一顿家常便饭的勇气和恒心。

  第七条,蹭饭的时候要掌握火候,比如主人家有事的时候一定要借故离开。

  第八条、一定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向人家发出到自己家蹭饭的邀请。

  第九条、蹭饭时眼要灵,手要快,皮要厚,嘴要大,最重要的是要争取比主人先吃完,这样才有面子。

  第十条、蹭饭时一定要打消主人的其他“不轨”意图,也是最难掌握的一条,这是小丫在大耳朵家蹭饭后才总结出来的,值得向大伙儿推荐。

  再过一天,爸爸妈妈就该回来了,还有一餐,小丫的悲剧版蹭饭生活也即将宣告结束。最后这关键的一餐到谁家去吃好呢?大耳朵家,对,还没放学,大耳朵已经向小丫郑重地发出了邀请,说是奉了家中老妈之命。看来,如果不去的话会显得太不给大耳朵老妈面子了,还有,虽然大耳朵老妈做的饭不怎么讲究,但她炖的酱猪蹄据说是当地一绝,经她亲手做出来的猪蹄,具有油而不腻、鲜甜适中、外焦里嫩、松软可口的特点。就冲这个,冒着天大的风险去大耳朵家走一遭还是蛮有必要的。

  小丫去大懒家怎么说是冒天大的风险呢?原来,大耳朵老妈有一个改不了的嗜好,她总是整天地操心给儿子大懒张罗着找对象。真是脑子进水了,大耳朵才十岁的一个孩子,哪里用得着考虑找对象啊?不过,说句实话,现在社会上像大耳朵老妈这样的妈妈还真不在少数哩。

  小丫怀着万分忐忑的心情踏进了大耳朵的家门,果然不出小丫所料,大耳朵妈妈为了迎接小丫的到来,特意把家里打扫得像迎接国外来宾似的,自己还特意换了一件紧身筒裙,整个人弄得活像一条麻袋里装了一只小肥猪。大耳朵老妈好像已经等候多时了,一见到小丫就飞奔着迎了过来:“哎呀,丫丫,你可来了,阿姨快想死你了,怎么,阿姨家不好啊?我告诉你哦,阿姨家比皮仔家还有钱哦。”

  “哦,是是是——”小丫嘴里叽里咕噜地应付着,她想:“哎呀,大耳朵老妈的儿媳妇狂想病越来越厉害了,现在简直不能看到女孩子来她们家了,幸亏自己对她有所了解,不然,像阿琪、贾小楠不吓得跑掉才怪呢。”

  大耳朵老妈早就把拿手绝活“酱猪蹄”给做好了,等小丫和大耳朵刚刚在餐桌前坐下便端了出来:“哎呀,小丫,趁热快点吃啊,不要客气,你如果客气的话阿姨会不高兴的,来来——动筷子啊。”

  “哦,是是是——”小丫还是叽里咕噜地答应着,这是她对付大懒老妈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小丫心里清楚得很,如果这时候忍不住和大耳朵老妈正式搭上话茬,那可就惨了。

  “丫丫啊,以后你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我们家的,就算是先熟悉一下环境,等以后和我家大耳朵结了——”

  “喂,阿姨,打住——你——你说我和大耳朵结——结——什么?”

  “哦,是结成一对好朋友啊——”大耳朵妈妈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赶快改嘴了,“小丫,不要生气哦,酱排骨都凉了,赶快吃好啦——”

  “哎,管她怎么说呢,既然来了,这么好吃的猪蹄,不吃白不吃哦。”小丫想到这里,干脆甩开腮帮子大吃起来。

  “呵呵呵,嘿嘿嘿,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看小丫这吃相,真的合适做我们家的儿媳妇哦。”大耳朵老妈最终还是没有能控制住自己,把她心里最最想表达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结果,小丫几乎是一路狂奔 “逃”出了大耳朵家,“大耳朵老妈真的太可怕了,下次打死也不来大耳朵家蹭饭了,不过,将来如果真有哪个女生做了大耳朵老婆的话,那么她一定会很幸福的,毕竟,大耳朵家的酱猪蹄真的很好吃,这一点,绝对不可否认。”路上,小丫一边想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爸老妈终于回来了,小丫再也不用四处蹭饭了。小丫终于明白,只有自己的家,才是最舒服、最温暖、最留恋的地方。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