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庭教育:为什么会患抽动症


  作者:俞群

  案例

  早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嘉嘉妈妈就和一年级的嘉嘉约定, “五.一”长假带嘉嘉到北京去旅游,而嘉嘉最渴望的是到北京游乐场玩。因为要出去好几天,妈妈在“五.一”节前一天,要求嘉嘉增加练琴时间,把出去几天落下的练琴作业提前完成。但嘉嘉练了两天的作业后,就不愿意了。母亲看着生气,说:“你不要练就不练好了。”嘉嘉知道妈妈说的是反话,他虽然没有离开琴凳,但情绪更加烦躁,哭哭啼啼的。妈妈就更加生气了,一边罚他面壁思过,一边说“这样不听话,不要去北京了!”肖嘉一听更加大哭起来。妈妈的气更不打一处来,怒斥“不许哭!再哭……”嘉嘉吓得真的没有了哭声。但第二天,妈妈发现嘉嘉的头颈常有抽动。妈妈以为嘉嘉头颈扭了,也没有特别留意。“五.一”以后,妈妈又规定嘉嘉周一到周四不准看电视。嘉嘉为此很不高兴,甚至半夜有惊哭现象。几天后,班主任也反映嘉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行为问题增多,老师稍一批评,情绪反应很大。一时间,嘉嘉成了班里问题最严重的一个学生。

  嘉嘉头颈的抽动也越来越严重,几乎两三分钟就抽动一次。妈妈不得不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诊断孩子患了抽动症,嘉嘉吃了两周中药不见好转。所幸,医院检查结果,嘉嘉的脑电图是正常的。

  妈妈的教育理念是“我的儿子要比人家好,否则很没面子。”嘉嘉妈妈还说,她自己小时候也是一个容易情绪紧张的人。

  专家点评

  浙江省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杭州市灵栖心理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 俞群老师

  嘉嘉虽然幼年时身体情况不太好,但并没有留下气质性疾病。由于妈妈比较重视早期教育,嘉嘉的智力发展非常好,不但认识了2000多汉字,而且喜欢阅读。此外,嘉嘉在人际交往和兴趣爱好方面也显示正常水平。

  嘉嘉“五.一”以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出现抽动症,主要源自母亲的不当教育。

  其一,母亲的教育理念是“我的儿子要比人家好,否则很没面子。”正

  是妈妈的这一理念,导致了她对孩子的拔苗助长的教育行为。

  嘉嘉刚上小学时,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还比较宽松,嘉嘉的适应也很好。但“五.一”以后能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为二年级的良好学习提前作好准备。而“五.一”长假带嘉嘉去北京旅游的安排,也是为了促进嘉嘉节后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显然,妈妈在“五.一”前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所以,嘉嘉的情况良好。但妈妈“五一”带孩子北京旅游的动机和“五.一”以后期望嘉嘉加倍努力的目标违背了一个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结果导致嘉嘉出现了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

  实际上,嘉嘉平时的学习情况是好的,那么,嘉嘉的考试成绩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妈妈不必特别去关注期末考试的成绩,更不必为此采取一系列所谓的措施来促进嘉嘉的学习。

  其二,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每天练琴是一件苦差使。因此,每次练琴的量宜少不宜多。而妈妈为了让嘉嘉在北京旅游前先完成4~5天量的练琴作业,对于一年级的嘉嘉显然不符合他的心理年龄。如果妈妈太在乎会落下练琴作业,就不必安排长程外出。即使孩子很向往去北京,也答应愿意在走之前完成旅游期间将落下的作业,父母也不能相信其真能做到。这是小学低段孩子的心理年龄决定的,而非他故意要骗父母。

  其三,当时,嘉嘉已经练了两天的作业量,已经是一个极限了,而妈妈还要他完成剩下的两天作业量,当嘉嘉哼哼唧唧不愿意时,妈妈又以“不去北京”相威吓,对于嘉嘉,无疑如在“骆驼背上再加一根稻草”,终于使孩子崩溃了!哭闹是孩子负性情绪的反应,也是生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母亲不许其哭,孩子也真的吓得没有了哭声。但愤怒的情绪——一种能量没能宣泄出来,就会转化,对于年幼儿童,就可能转化为抽动症。“抽动”行为是儿童对压抑的负性情绪的躯体反应,也是儿童身体自我保护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

  其四,遗憾的是,当孩子已经出现躯体化症状时,母亲却没能觉察,还一味地给孩子设置禁令,如限制看电视。这样,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堪重负,自然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其五,孩子自幼身体不是很好,而母亲也是一个容易情绪紧张的人。这样,可以想象,每当孩子身体不好的时候,母亲肯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而母亲的强烈焦虑显然会感染孩子。孩子也“学会”了强烈的情绪反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