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儿童文学要“艺术”还是要“大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 08:45  中国新闻网 

  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正在走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同时,也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分化期。全国579家出版社涉足少儿图书出版的已达519家,与其同时,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日益多元,旧有的儿童文学观念正在受到来自创作现象和市场的严重冲击。

  究竟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其评价标准是否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文学性”与“市场”,两者间是否无法调和,究竟哪一项才是评价儿童文学的最重要的标准?商业化,又在怎样改变和影响着儿童文学,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改变和影响?

  长久没有理论上的厘清和阐释,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已经积累了太多的问题。现在,正是我们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刻。

  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正在走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同时,也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分化期。近几年来,少儿图书板块、尤其是儿童文学成为拉动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增长的主力军之一,销量超千万册的超级畅销书屡屡在儿童文学中出现,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全国579家出版社涉足少儿图书出版的已达519家。与其同时,儿童文学的创作正在日益多元,新的文学现象层出不穷,旧有的儿童文学观念正在受到来自创作现象和市场的严重冲击。

  “出人意料的、使人感到实在难以把握的变化,既令人兴奋,也令人困惑,甚至不安。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抑或是读者,对这些变化都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学者曹文轩说。

  譬如,对现今的儿童文学写作格局究竟如何评价,我们正在迎来儿童文学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还是最坏时期?究竟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其评价标准是否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对一些新生的、并迅速攫取市场的儿童文学写作形态,究竟如何评价,其持续发展的路径又在何方?“文学性”与“市场”,两者间是否无法调和,究竟哪一项才是评价儿童文学的最重要的标准?艺术的儿童文学和大众的儿童文学,两者如何区分,如何判定其价值?商业化,又在怎样改变和影响着儿童文学,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改变和影响?

  长久没有理论上的厘清和阐释,儿童文学已经积累了太多的问题,无论是出版还是创作,都已深陷无序,众声喧哗。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办,由接力出版社和桂林市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在桂林召开,高洪波、束沛德、樊发稼、张之路、曹文轩、王泉根、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秦文君、刘绪源、彭懿、白冰、孙建江、李学斌、李东华、安武林等数十位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作家和知名出版人,就十几个议题,从不同的视点与角度,发表了大量富有理性和建设性的观点,经过充分的交锋和撞击后,部分观点已经成为了与会者的共识,而这些观点,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影响着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实践的走向。

  “此次会议,对于未来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位学者如是言道。

  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图景

  “分化”,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图景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以新旧世纪交替的几年间为分水岭,中国儿童文学步入了史无前例的‘分化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说。就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而言,朱自强指出了四种“分化”现象:其一,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正在约定俗成,逐渐确立;图画书从幼儿文学概念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有的儿童文学体裁;在与语文教育融合、互动的过程中,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从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通俗(大众)儿童文学从儿童文学分化出来。

  其中,“通俗的儿童文学”与“艺术的儿童文学”的区别与厘清,成为当下儿童文学界最为关注的事件。由于接受对象文化、审美能力偏低,儿童文学在总体上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倾向。但是,在儿童文学内部,相比较而言,依然存在着较为通俗和较为艺术的两种作品类型。

  毋庸回避,面对通俗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中呈现出的一些现象,评论界是发生过很大争议的。其中一个有意味的重要问题是,有的评论误将艺术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的向度,套在某些通俗儿童文学作品上,造成了批评的错位。但是,虽然目前通俗儿童文学的相关批评有一些,但系统的通俗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这就给了某些劣质产品混迹于通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可能,这也造成了社会对于儿童文学的误判和批评。

  如何构建通俗儿童文学的系统评价标准呢?评论家刘绪源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兼具技术分析、市场分析、大众传播分析的工作,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与传统的文学批评不应混为一谈;其二是仍用审美批评的方式,分析其中文学性成分的性质、比重、特色等。”但他同时指出,通俗儿童文学追求的是“好看”,艺术的儿童文学追求的是“好”;“好看”可以一目了然,“好”则惟有审美的眼光和耳朵(还有心灵)才能接受,因此,纯文学是脆弱的,在商业社会更易被扼杀,因此,真正应该保护和扶持的,恰恰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优秀的“艺术儿童文学”作品。

  刘绪源的判断在现实图景中得到了印证,在作家秦文君的观察中,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正在出现一味“浅轻失重”的趋势。“去书店看看,还是有忧虑的,总体看儿童文学好像是处变浅变轻的风潮里,书名眼花缭乱,富有游戏意味。拿过读读,立刻发现有些作品内容没有分量,另外,这作家与那作家之间缺少足够的差异,风格挨得太近,‘面孔’差不多,疑似‘近亲’。当然有的书还有问题,明眼人仔细辨别,就能分析出作品的哪一部分是借鉴了某作品,灵感派生于哪部大作,或者是哪几本书的组合。”由此,秦文君发出了自己的疑问:“儿童文学的门槛似乎在放低,难道有写作基础的,脑子好使唤的就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家?”

  什么是评判儿童文学的根本标准?

  “浅轻失重”的趋向,似乎是儿童文学出版进入商业化时代的必然现象。如前所述,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更多的来自自发的兴趣,偏向作品带来的愉悦的游戏性质,更愿意接受此类作品,与之相应,商业化时代的出版,也将尽其可能的催生此类作品。

  由此,儿童文学评论界和理论界的集体困惑是,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是否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市场应不应该成为其中的重要指标?

  至今,无论是成人文学界还是儿童文学界,这个问题仍未有普遍被认同的答案。有学者认为,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发行量无关,只与其文学性的实现程度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任一时代都会孕育代表其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概莫能外,市场接受度也应该成为评价标准之一。

  无论如何,市场化时代虽然为儿童文学提供了开放性的文化空间,但依然无法逾越文本作为意义存在的底线,在对优秀的儿童文学文本的评判上,专家们还是达成了一致。

  秦文君认为,儿童文学能多一些爱和童趣当然好,可是那也不是一味走浅,变轻,因为文学还是要富于艺术灵性,有人世间的冷暖,有人类的道义和情感的,它的职能还是用艺术之美感动儿童。秦文君承认,写儿童文学是要比写成人文学要轻灵,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简单,而是需要看透那些厚重的东西,把它羽化为一些很轻灵的东西来描述,是“轻得”又“重得”,是深又是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儿童文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