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语文教学至简为上 人生法则从简如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4日 22:04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家常课随意听

  3号下午新华社记者到我班听课,接到通知后已没有时间准备。我惯用的听录音、 朗读、简单理解的形式似乎过于简单了,于是打算准备一个简单课件。午饭后备 课,困意袭来,睡了一觉后已近2点,素英校长告诉我潘院长已来了。我急匆匆地 把于新宇老师暑假时准备的"一字组多词"设成大号字,搬着笔记本电脑进了教 室。等待的时候觉得我的备课还是太简单,又找出家长们写的"学以致用"小故 事设成大号字。 

  市、区两级教研室的领导带着两位记者走进七班教室,学习了两篇课文之后,认 读屏幕上的词,面对这些第一次见面的生词,有着认读2100生字基础的弟子们竟 然不费吹灰之力,个个顶呱呱。最后学习"学以致用"小故事。课后记者问我精 读的课文怎么教,我说这就是精读。二年级的小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理 解不了的课文是还没到理解的时候,比如第六单元那些关于朱德、大禹、孔繁森 的文章,要理解得深刻肯定是很费劲的,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 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现在不必"一步到位"。这样的"歪理邪说"源于 女儿小的时候读成语的教训。成语故事一般来自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小孩子理 解童话、寓言故事很容易,但理解那些历史故事难度很大。这也难怪,几岁的小 孩子头脑中怎么会有"几千年前、几百年前"这样的时空概念?然而当时我想不 明白,为什么给她讲了那么多遍,她还是搞不懂?我朝孩子发脾气,现在想来不 是孩子笨,而是大人糊涂!好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强求我的学生"深 刻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6号送女儿参加军训,进校门时遇到初中部的教导主任李宏伟,宏伟邀我到她办公 室。她谈起3号那节课说:"你的课实在太简单了,但学生的表现很出色!孩子们 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童真童趣童言稚语太可爱了。" "你认为这节课简单吗?这是开学后我第一次提着电脑进教室,平日的课比这还 简单。"我自曝内幕。 

  "这么简单的课,你的语气、语言都平平淡淡,似乎无法吸引学生,更别说表情 、动作了,为什么学生都在按你的要求学习呢?记得在一年级时听你的课时,有 小朋友捣蛋的,你立马严厉地制止,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喜怒哀乐都显现在脸上的 形象,与印象中的'名师'形象严重不符。"同事实话实说。 

  "开学前在高峰校长那里见到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大家称他刘老师,我对他一点 印象也没有,但他说曾三次听过我的课,还给我买了几本书,一直没有机会送给 我。等他离开之后,有人告诉我,刘老师是《大众日报》的记者,常住潍坊。我 突然想起来了,两年前,我的上一届学生在六年级时,校长告诉我,《大众日报 》的一位主任打算向李局长请示,在我班里跟着听一个月的课。当时我想,以我 那些六年级大弟子的学习状态,一个月内保持优雅风度,不批评、不急躁、和颜 悦色、轻声细语,像我这样的毛躁之人还是有能力做到的。只是我不能老向他提 供'讨论'课,大部分的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在阅读,阅读的时间远远多于讨论 的时间,只要他耐得住寂寞,我欢迎任何人听课,几个月也行,但是课堂上不要 与我交流,课堂上的时间一分一秒都属于学生。不知什么原因,那个刘主任没有 去跟踪听课,我深感遗憾。学生在一年级时太能闹,我不欢迎任何一个没教过一 年级的人跟踪听课的(正在教一年级的老师最能理解老师的急躁和辛苦)。但二 年级之后,我就不在意有人跟踪听课了,我对学生的要求很宽松,是一个缺乏管 理才能的人,任何的竞聘我都不参加,因为我没有那方面的才能,给我一个班的 学生就别无奢求了。" "有绝招吗?"年轻的硕士李宏伟打定主意要从我这个"老土"这里挖点宝藏。 

  "学新东西谁不喜欢?第一遍听录音时教室里一片静寂,第二遍、第三遍时要求 孩子们模仿着小声念,我悠闲得很,有精力去注意他们,那些不张嘴、不看书的 小家伙一偷懒就会被我发现。孩子的精力是一点一点集中起来的,一年级时那几 个钻到桌子底下找不着孩儿的小家伙也能跟着读书了,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我 们有许多书要读,我当老师追求的就是简单,追求的就是自在,虽然我一直在忙 个不停。" "你是不是喜欢人家带着60份阅读材料来听课,给他们展示完全真实的家常课? " "知我者,宏伟也!" 

  "海量阅读"与"文本细读"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语文出版社第三册课本第二十六课的一首诗,这首诗我第一次读,因为不是 全市统一订的课本,所以也没有教学参考书。当然,全市统一用的苏教社教材带 着参考书和教案,我几乎没有翻开过。凭我这点可怜的古文基础,这首诗的意思 也能一看就懂,我相信孩子也有这个能力。 

  齐读、开火车读、自己读、背诵之后,确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准音之后,我提了 一个问题:"白居易有没有亲眼看到下雪了?要把依据说明白。"就这一个问题 ,就把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都包含在内了,整首 诗的意思一目了然。 

  我崇尚简单的教学,与"文本细读"并不矛盾,因为认识了李振村老师,对他主 编的《小学语文教师》看得格外仔细。这本杂志2008年有两期"文本细读"专刊 ,我都仔细读过,细读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但教学应该化繁为简:"教师的文 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 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儿童的 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 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附:从网上下载的对《夜雪》的分析文章: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 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 居易的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 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 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 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 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 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 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 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 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 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 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 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 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 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 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 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因为"衾枕冷"而已,同时也 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 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 歌固有的风格。

  十分钟学完一首古诗

  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或批作业时,当你晚饭后在家里优哉游哉坐拥书城的时候 ,当你和一家老老少少在节日里享受天伦之乐时,当你和朋友把酒临风谈天说地 时……面对《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会激情澎湃吗?鬼才相信呢!可是为什么我们的 老师在讲课前非要想方设法酝酿情绪,"深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而且不但自己体会,还要强迫全班几十个小孩子"体会",这是不是太可笑了 ?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生拉硬拽地体会感情假不假?累不累?这样一首浅显的 古诗会背就行了,当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与古诗相近的场景,产生契合的 心境时,曾经背诵过的诗句就会自然涌上心头。现在还是利用宝贵的童年时光多 让孩子们背诵一些优秀的诗篇吧。 

  我教这首诗的过程简单至极。先开火车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正腔圆。然 后让学生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 么话?这样的问题班里最差的学生也答对了。得,孩子们懂了,不必逐字逐句讲 了。最后一个问题是"浥"是什么意思?只听"刷"的一声,我的弟子们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翻开了因使用频率极高而破旧的字典。这个字的意思明晰之后,这 一首诗的教学就结束了。连背诵加理解,不足10分钟,既没有"精讲",也没有 "粗讲"。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阅读快车道 亲子阅读 韩兴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