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21位北京最知名中小学校长(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3日 16:40  新浪少儿 

  ■海天教育机构董事长: 魏义虎

  魏义虎在北京白手起家,他是20多年前在北京大街小巷刷招生广告的第一拨人。当然,中国民办教育的“教父”俞敏洪也是那拨人之一。不过,俞敏洪属于有文化的刷小广告的人,魏义虎当初则属于漂在北京受过严格高等学历教育的另一拨刷小广告的人。大浪淘沙,好多刷招生小广告的草莽英雄被糨糊所淹没,而魏义虎发迹了,成功了。10年前,我就看到魏义虎开上了价值近百万的豪车。目前他经营着中国最大的、占据了考研市场半壁江山的海天教育机构。其实海天是多头发展,司法考试培训也是北京市场上的龙头。海天现正加紧进入中小学课外辅导领域,在全国网罗了诸多英才为他服务。纯粹的读书人老以学历论英雄,如果直面魏义虎,你会发现“学历英雄论”是何等荒谬!其实,没有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人成就了大事,你会发现这个人反而更可怕——他的果敢行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更多来自天分。魏义虎极其注重后天的学习,身边高学历的精英云集,精英们心甘情愿地为他和海天工作。此人道力不一般,值得生活在这座给每个人以机会的城市里的每个人思考。

  ■丁香胡同小学校长:郑智学

  郑智学走到哪里都会向人们介绍丁香的校史,在国内是这样,在国外考察也一样。丁香的校史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事业完全可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足够热爱你的事业。

  郑智学太热爱、太迷恋丁香了,太敬畏丁香的校史了。就任校长4年来,他给人至少讲解了丁香的校史400场,哪怕只有一个听众,他也会耐心地讲授。丁香有的老师在不同场合听他讲了200多场次,老师们反映“听郑校长讲校史听不够”。不少家长都通过他的讲授了解了丁香。

  丁香的校史确实值得郑智学投入巨大的热情。丁香的前身是北京汇文一小,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迄今已有140年历史。1918年,汇文的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迁到海淀区今日北京大学的校址,原校址留给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之后保存下来的校址于1978年更名为丁香胡同小学。当年汇文一小的面积是现在京城名校新史家校园的3倍大,“跨越公共汽车三站地”,北京站的一部分过去都是汇文学校的校园,当年刘长春代表国人首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汇文学校的操场训练的。汇文一小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大量杰出人物,国学大师启功、“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考古学家贾兰坡三位大师均出自于当年汇文一小的同一个班级。

  今天,丁香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校史馆。为筹建校史馆,郑校长带领老师们长时间泡在北京各大图书馆里搜集关于丁香的史料。两个月前,我有幸参观了这个校史馆,看到了承载历史记忆的“北京汇文小学校”手写牌匾,看到了原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先生于1930年为汇文小学60周年校庆的题字,看到了启功先生小学三年级的绘画作品及在汇文读书时的入学志愿书和证书,看到了汇文一小的校旗图标,看到了汇文肇始几位中外校长的照片,看到了当年老师为学生用毛笔书写的评语,看到了1927年以来汇文的学生名册……触摸历史,感慨唏嘘!百年汇文历史的博大和浩瀚让人沉醉!两个月过去了,魁伟儒雅的郑校长端坐于我对面,为我讲述丁香校史的情节仍然历历在目。

  郑智学曾在教委小教科做了好几年副科长。许多人认为他会走仕途,但他的兴趣在于切身办学,笑称自己“没有官运”。1991年,国家教委在全国遴选13位干部赴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进行教员研修(12位来自中学,1位来自小学),当时在史家小学工作的郑智学通过了各种考试后入选成行。他笑称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是日方使馆官员面试他时他坦言自己的日语还并非相当熟练,竟被获准用中文与使馆官员交流,最后顺利通过!“人生有许多奇迹!”郑智学笑着说。

  郑校长怀抱着恢复“汇文一小”校名并将丁香建成与汇文一小鼎盛时期具有同样声望的名校之梦,思考着挖掘汇文一小的文化精髓,构建丁香独特的校园文化。今天的丁香小学已声名鹊起,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骨干教师相继涌现,学校也成为北京市最具竞争力的小学之一。

  ■丰师附小校长:田昆升

  田校长是一个侠义的人。与你握手,他会用宽厚的手满满地握住你。你会记住他的国字脸,浓密的眉毛,仁兄式的笑容。

  作为丰台区小学校长的元老级人物,田校长颇负声望。掌门丰师附小,对他来说是游泳高手在浅水湾戏水。但他在办学上毫不含糊,为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丰师附小在全区的抽测成绩向来优秀(城南分校在全区抽测总是力拔头筹),孩子们上中学后很有后劲。家长和老师们说,孩子们在这里上学是“享福”,“不管学什么都是学的‘真’的”,学得灵活、轻松。其实,丰台几所小学在北京的声望应该更大一些。

  丰师附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闻名全市,学校经常代表北京市的小学参加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会议。2001年,市教委在丰台区举办了“走进学校(丰师附小)——北京市素质教育研讨活动”;2006年11月8日至10日,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成功在丰师附小召开。学校的数字化课堂水平很高。在北京的小学领域,丰师附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颇有“孤独求败”之感。

  多年前,田校长亲自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让老师们一道关一道关地过。有趣的是,田校长本人对电脑和网络并不熟练。这个看似“外行”的校长还真领导内行把这个活儿干好了。当然,这个“外行”的眼光不一般,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活儿对学校的发展很重要,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让人干,知道怎样发动大家干。事实上,每个领域都需要这样“会做官”的人。

  丰师附小现在一校两址,本部有1450人;其城南校区有300多名孩子。城南校区原是城南家园的配套学校,2004年开始招生。走进城南校区你会发现,这里的硬件与西城、海淀、东城的小学名校相比并不逊色。

  1985年前,丰师附小的名字是丰台三小。20多年过去了,丰台三小的名字还为许多人熟知,因为人们习惯于口头上将丰台的优质小学以“一”、“三”、“五”来通称,即一小、三小、五小。三小当时是丰台师范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当时丰师的许多优秀毕业生都留在了三小,当时的三小就以师资队伍优秀而著称。“丰师”的名字后来消失了,学校改成了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但丰师附小却越办越火。

  ■西苑学区校长兼上地实验小学校长:倪百明

  在北京,好像只有朝阳和海淀设置了“学区”,因为整个区域小学太多,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小学面临管理上的压力,所以设置了学区。学区的概念类似于过去的“地委”,地委是省委的派出机构,学区则是教工委的派出机构。海淀区现有8个小学学区。北京南城一个区也就20多所小学,万余名孩子。而海淀西苑小学学区片内就有12所小学,15000多学生。看来学区校长可以有“顾盼自雄”的成就感了。

  然而,从倪百明身上找不出一丝顾盼自雄的满足感。他真诚地谦虚着,表示自己更愿意做细微的工作。他说如果有人认为他的事业有所发展,“那完全是机会好而已,比我能干的人有的是。”

  40多岁的老倪在东升学区工作的时间不短,在那里,他的谨慎、踏实、持重、稳健得到了学区负责人的赏识;后来他上调区教工委,成了一个要害二级部门负责人的副手。上地实验小学此前是中关村二小的分校(应该叫“中关村二小上地部”,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分校),海淀对上地小学的管理做调整时,老倪被委任为上地实验小学的校长,并做了学区的校长。上地实验小学的质量其实可圈可点。老倪对媒体的套路很陌生,甚至回避媒体,所以被教委评为“素质教育先进校”的上地实验小学在全市的名声并不大。老倪办学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他关于文化建设的故事让学区都记住了——

  “一天,一位贫穷的妇人在家门口缝衣服,这时邻居来借东西。妇人说,你先等一下。不一会儿,她换了件整洁的衣服出来接待客人。是什么促使妇人这么做呢?这就是文化。”

  在倪校长看来,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形状的核心的东西,存在于组织的每个角落。对于学校来说,不管有多少年的历史,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校长的工作就是去总结、归纳、发展它。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确定之后,包括制度建设、教师行为、精神需求都会解决,学校也因此得到内涵上的提升。

  ■北京十四中校长:王建宗

  上个暑期,王校长一直在全国多个大城市为当地的校长和老师们巡回做讲座。许多地区都有他的“粉丝”。

  王建宗在宣武区5所学校当过校长。他的教育研究颇具功力,洞察力强,思想深邃。他在会上发言,几句话就能切入要害,让人豁然开朗。他独到的思想源于他悉心钻研学问,书读多了,思考多了,积累多了,便形成了一套体系。他的电脑里存有自己绘制的大量珍贵图表,谈到“知觉与图形、颜色的关系”,谈到“气质与教育方式的关系”,谈到另类思维模式的培养,谈到学校的管理,他会用数学的量表开阔你的思维。王校长已被教育部长周济聘任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名校长第一工作室研究员,三次获得宣武区政府表彰的模范校长称号,宣武区为他召开过“王建宗校长办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他的心理教育专著《架设心桥》,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用书。他与日本学者皇纪夫合著的《临床教育学》(日文版)以学术著作的类别在日本发行。

  王校长对教育的感悟可谓妙语连珠,现摘录几句如下——

  “教育就是让任何人都感到自己有希望。”

  “学校要培养面向世界走天下的人。这些人有家乡之根,却有走天下之能。有了走天下之能才有人才流动,一个社会越有流动,就越有活力。”

  “一个成熟的学校不是大事小情只由校长一人决定。校长要给学校留下文化,要播下文化的种子。这个校长走了,学校还运转完好,那就是学校的文化在起作用。校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无为而治’。所谓领导,就是用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

  “当德育与激励机制作用甚微时,要让美育来发挥作用。”

  十四中目前一校四址。本部8个班;西址(初中)在天宁寺,原是131中学,东址即十四中分校(分校建制已取消,名称保留两年);高中新址在广安门。学校每年只招收300人,但报名者每年逼近2000人。学校办公主体刚刚搬进了位于广安门的新址。位于宣武医院东面的本部正在装修之中,王校长希望在这里恢复当年“畿辅学堂”的味道。“畿辅学堂”是十四中的前身,1906年诞生于张之洞的畿辅先哲祠内。其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将畿辅学堂扩大,学校更名为“燕冀中学”。史载这所中学当时就是京城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北京第一幼儿园园长:冯惠燕

  冯园长是中国幼教领域的“活字典”,对幼教理论和幼教流派烂熟于心。冯园长也是北京幼教的“活地图”,能不假思索盘点哪些园是一级一类园,哪些园是北京市示范园,名园各自有什么样的特色,哪些园长是名园长,哪些园长是值得关注的新锐人物……

  可以说,目前在北京一线的园长中,像冯园长一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深园长不到10位。冯园长已做了19年园长,东城教委为她设立了“冯惠燕园长工作室”,请她为别的市立幼儿园园长传授办园之道,担任“园长的园长”,“冯惠燕园长工作室”现已办到了第二期。2004年,顺义区也为冯园长成立了园长工作室。目前,冯园长的门徒遍及北京八个区县。2005年5月,东城区政府为冯园长举办了以“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为主题的办园思想研讨会,这是北京市的区一级政府首次为园长个人举办研讨会。

  一幼的员工、老师们喜欢称呼园长为“老师”。你如果在传达室登记说找“冯园长”,工作人员会说“噢,你找冯老师啊?”园办的老师也会说:“找冯老师吧?您稍等。”冯园长的办公室实在很简陋、很局促——她似乎根本不在意办公室的排场。她慈爱的笑容让人觉得轻松而亲切。遇到孩子们打招呼,她会弯下腰与孩子们说话,摸摸孩子们的小手和头。

  一幼目前有1000名孩子,其中本部400多人,可住宿,每年只招收100多人,报名者几天之内便多达五六百,入园难度不亚于史家、府学、二中等名校;小黄庄分部有200多名孩子;海晟分园有300多名孩子。本部的费用与别的名园尤其是私立名园相比并不高,每年5000多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