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作文点评:构思的力量(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6日 14:44  《略知一二》 
图为:内页插图

  构思的力量

  --读《两棵枣树》

  赵长天 / 主编

  文章开头的一句,脱胎于鲁迅先生的名句。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一句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很别致,看来很啰嗦,却传达了一种寂寥的情感。关于这个名句,分析的人很多了,我不再赘言。本文作者几乎原样把鲁迅的句子移来,而且是流传很广的名句,一般写文章,是很忌讳这么做的。作者不会不知道,却还要这样写,应该是有目的,我们再看下去。接下来第二句,“院里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刘师傅,另一户也是刘师傅,”哦,好像有点明白他的目的了:一模一样的句式,构成对偶,和第一句呼应,也可以说第一句引出来第二句,借鲁迅先生的名句,勾引读者的目光,并引申出整个故事。是不是这个目的呢?我们再往下读。然后写这两户刘家,不是亲人,胜似家人,用寥寥几笔,简洁又具体地叙述了两家关系之亲密。

  第二段,笔锋陡转,说两家成了仇人。为什么会变成仇人,文章没有细述。要展开讲,一定需要很多笔墨,或许是个很生动的故事,或许是个很乏味的故事。因为这不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就省略了。这个省略,是很聪明的写法。如果要具体写,必须写出从朋友变为仇人的理由,一定要写出其中的合理性;三言两语的,不容易说清楚。干脆跳过去,读者倒也接受,因为在生活中,朋友变仇人,不是一个很特殊的,不说明读者无法接受的事情;况且,在过去强调阶级斗争、充满政治运动的年代,这种事情太多了。变仇人后的情景,也只用了一二十个字作了形象的概括。

  第三段,插入一句闲笔,说两棵枣树也陌生起来了,这当然是表达了人的心情。“风和空气……”这句有点瑕疵,风就是流动的空气啊,但这里插这么一句,是让文章中有点虚实相间的调节。

  接着第四段是一个大跨度的时间跳跃,二十年过去了。父辈、祖辈的不和传导到了孙子一辈,两个孩子因为几粒熟枣起争执,直到揪头发打架。祖父是最心疼孙子孙女的,所以孙子孙女间的纠纷,对老人刺激很大。这里对两个老头对峙的描写也很简洁生动。

  然后就有了这天午夜两个老头的举动:不约而同地想挖一条沟砌一堵墙,把两棵树、两家彻底分开,以避免再出纠纷。没想到两棵树根须交错,根本无法分出你我。老人因此受到触动,从树,联想到人……

  (节选,更多内容请阅读杂志)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