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依恋的开始(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6日 22:48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辅导丛书》 

  尽管它目前仍然被广泛使用着,但已经有一些学者针对陌生情境测验本身,以及其对依恋关系所作的分类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其中一类是对测验情境中某些孩子的行为要如何判定提出疑问,比方说,当孩子同时与妈妈和另一个对他来讲刚好某些地方熟悉,所以不太害怕的陌生人都有相近的依恋行为模式时,这个测验是不太能够去区辨的。另一类问题则比上述相似可疑处更进一步,着重在它因此对依恋关系分类上的可信度以及稳定程度的问题(Belsky et al.,1996)。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这个测验所采用的判定依恋关系的行为标准(比如说:在与妈妈分开时会哭、紧跟着妈妈、瞪着妈妈等),那么在用另外一套行为标准时,可能会有一些孩子会因此被判定为不同的依恋类型;更进一步讲,孩子们的依恋类型也可能因家庭环境变迁而变,可能今天这种明天就变成那种,甚至可能在像家里等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是这一类,在接受测量的那间不熟悉的房间或是心理实验室中,搞不好就完全不是研究者想知道的在家的依恋类型呢!

  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在依恋关系上以陌生情境测验为主的测量至少有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可能过度低估了婴儿天生气质的影响力(Seifer et al.,1996)。具体来讲就是,某些孩子可能刚生下来就比其他人要来得敏感、焦虑或是独立,而他们的这些天性特质可能就反映在其在依恋测验中的分类结果。对于上述论点曾经有学者很早就认为,与其说是天生气质,不如说是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才是影响依恋关系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一个婴儿的天生气质会因此促进父母对其有特定类型的照顾方式(Buss and Plomin,1984)。举例来说,一个“烦躁脾气的孩子”可能会让带他的父母精疲力竭,因此对其失去耐性而置之不理,不然就是因此过度惩罚或是放纵不管。总而言之,婴儿的天生气质以及父母的照顾方式这两个因素,对依恋关系的影响不但是无法独立分开的,而且可以说彼此间是相互影响的。不过,只靠婴儿在出生后几星期内的行为,比如说他哭的声响,是没有办法去预测其未来的依恋关系的,还得要看妈妈对这声响的反应才行。

  而陌生情境测验作为依恋关系测量工具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它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孩子们所呈现的行为受社会化历程影响的因素。比方说,某些家庭的父母可能颇为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且极度要求孩子不能随便就表露出情绪反应。在这一类呈现规则(display rule)下教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因此会混淆观察者对其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所作的判定。已经有许多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支持以上论点,这些结果显示有不少的孩子会很明显地在同一测验中同时呈现出多种类型的依恋行为。总之,不同文化之下的规范以及价值可能会使陌生情境测验的结果产生偏差,曾有学者因此批评这份测验的跨文化效果不高(Nakagawa et al.,1992) 。

  依恋关系的种类

  在这个段落我们根据典型的对依恋关系的区分方法,将其主要的种类分为以下三种:安全型、不安全——逃避型以及不安全——抗拒型的依恋关系。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种类型以及其下的特定行为模式。

  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一种温暖且随时回应他们要求的照顾方式的话,通常来说就会产生这一类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具体来讲,安全型孩子的母亲通常也很乐于与她的小孩亲近、对小孩的需求相当敏锐、同时也鼓励他们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以及与自己互相沟通。而安全型孩子本身也会对妈妈的亲近采取开放与接受的态度,并且期待她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及亲近渴望。进一步来说,这一类型的孩子会显著地希望与母亲而不是与其他陌生人在一起,而且虽然他们乐于亲近妈妈,但是却不会死黏不放。总而言之,安全型的孩子会将妈妈当成一座他们向外主动探索时的安全堡垒,而且只要偶尔看得见妈妈在附近就能够继续去探索,也就是说当妈妈在的时候他们就敢面对陌生人。如果与妈妈分开太远看不到的时候,他们就会很明显地开始不安。不过当妈妈再回来并且快乐地招呼他们,温暖地拥抱一下以后,他们不安的心又会缓和下来。据统计,大约在满周岁的时候,约有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孩子拥有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并且为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打下健全的基础。

  不安全——逃避型(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依恋关系

  这一类型依恋关系中父母的特征是对孩子的需求缺乏反应,并且也比较倾向不与他们的小孩有身体上的接触;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多半流于简单化,而且即使孩子乖乖的也不会主动去亲近他。通常逃避型关系中的母亲是严肃的、比较不能忍受孩子哭闹、也比较自我中心,因此如果她的孩子天生气质就是比较“难缠”的,或者是孩子打扰到她的生活或是工作计划的时候,她会很容易去拒绝孩子的要求。而逃避型的孩子也在其中学到了如何与母亲相处的方式。他们通常不会对妈妈主动寻求接触,在与妈妈分开的时候也不会显示出明显的忧伤表情。也因为该类型的孩子与妈妈之间的这种不够深入的关系不足以提供他们安全的保障,因此他们也对将妈妈当作探索外界时的安全堡垒这件事没有足够的信心及兴趣。换句话说,逃避型的孩子并不会很明显地对陌生人表露惧意,不过他们对待陌生人的方式也和对待妈妈的方式是一样的忽视或是逃避。在满周岁的时候,有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孩子是属于这一类不安全——逃避型的依恋关系。另外有一点有趣的事情也值得说明一下,那就是如果妈妈对孩子太过注意关心的话,也会有可能让孩子们形成逃避型的依恋行为(Isabella and Belsky,1991)。在这一类案例中,孩子们则是为了要摆脱妈妈的这种无意识下极端的关怀所造成的压力而形成逃避的依恋行为。

  不安全——抗拒型(Insecureresistant attachment)依恋关系

  虽然这一类型的母亲通常很想与孩子有良好的身体接触,不过她们却常常会搞不清楚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结果对孩子们而言,他们的需求并不总是一致性地获得满足,感觉上也就觉得妈妈对他们的需要没有什么反应。因此抗拒型的孩子也会在依恋关系中呈现出不一致并且时常前后矛盾的行为模式。比如说在某个时候他们会极度依赖妈妈或者是黏在她旁边不放,下一秒就突然拒绝给妈妈抱甚至会打掉妈妈的手。进一步来说,由于这种对妈妈身为安全堡垒的不信任感,这一类型的孩子会对探索外界表现出极度的焦虑以及不情愿,即使妈妈就在他旁边;而且会对陌生人采取怀疑的态度。不过虽然抗拒型的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当妈妈不见的时候他们可是会哭得很厉害的,然而,当妈妈又回到身边的时候,这种依恋关系的情感矛盾性就显现出来了:孩子会对这种暂时的分离非常的气愤,可是他们一方面需要妈妈的照顾,另外一方面却又拒绝妈妈真正照顾他们的动作,包括可能用力把她推开,甚至想用小手捶打妈妈。总而言之,这一类型的孩子心理动机以及外显行为上的冲突,使他们既想妈妈在他们身边又不想黏她黏得太紧。不安全——抗拒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大概占所有周岁大小孩的百分之十,而且多半是刚出生下来就被妈妈认为是“脾气烦躁”的小娃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