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怎样和父母耍花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 18:17  当代中国出版社 

  如果孩子在有意识地消费,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就不能完全责怪媒体了。广告商可能是在吸引孩子,但是父母给孩子这么多钱和消费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在把他们往外推。在我参加过的一个关于向儿童营销的会议上,其中的热点之一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进行的小组讨论。观众中的营销专家对怎样引起孩子对产品的注意、同时又得到母亲的许可尤为感兴趣。身为家长同时又是指导其他父母如何抵制来自孩子的推销压力的顾问,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出现了分歧。比如,当一位妇女抱怨她的儿子只吃一种三明治——Louis Rich白面包原味烤火鸡——她坦白地说自己再也不管了。作为家长,我不得不承认把钱花在孩子根本就不吃的食品上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哄骗父母说自己一定会还钱,然后寄希望于父母把借钱的事忘掉,我就想站起来大声地说:“所以你千万不要给他们预支钱去买东西。如果你这样做了,至少要把买的东西先收起来,直到他们把钱还给你,再把东西交给他们。”

  孩子们还坦率地披露了其他小把戏:“我求他们。”一个孩子直截了当地说。“我告诉她我要是得不到我就不走。”另一个孩子说。“我就找我爸爸。”第三个孩子坦言。做母亲的都承认他们的这些伎俩经常奏效,“因为他们越是对我大吵,他们的影响就越大。”一个人说。“我为女儿在电视里看上的东西多花了两倍的价钱。”另一位母亲说。“我已经失控了。”第三位母亲承认。奇怪的是父母都希望在消费决策上给孩子一些建议,这些决策范围包括从度假到居家饰品。(“我很高兴我女儿已经长大了。”一位母亲说。)但是父母也不会轻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孩子谈判:“当我们买东西出现分歧时,我们有一个冷静期,过一天再说。”“我给他们一些我可以接受的选择。”“我不会买以零食为主的午餐。”当看到两代人在互动交流中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时,与会的市场研究人员和我一样都很着迷。“你怎么决定去哪家餐厅吃饭?”有人问。“妈妈只能让我们同意一种选择。”其中一个男孩回答说。“我们来回过招。”另一个孩子说。但是有一个广告公司的总裁强调,市场研究人员在向孩子们推销产品时,“他们有责任重视培养和保护儿童。”然而,最令我为之振奋的是一份针对10~14岁儿童心理研究的行业调查结果。他们对收入和储蓄非常有兴趣,但是他们也表现出对家庭问题的关注,比如和兄弟姐妹搞好关系,担心祖辈的身体健康等。而且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仍然是最伟大的英雄。参加完这个家长研讨会,我问那位“不买以零食为主的午餐”的女士,她是怎么坚持原则的,“我们就是不买。”她说。那她的孩子受得了吗?“如果你迁就他们,他们就会养成习惯。你不能总是这样吧,你必须主动出击。”这才是值得赞赏的。

  怎样向孩子解释面对闪电式营销,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首先,要清楚这里面也有我们的问题。当我们给孩子包装一身名牌服装,把他们打扮成“迷你版的我自己”的时候,又怎么能抱怨营销手段对孩子的影响呢?当我们给学龄前儿童请家教,教他们阅读,或者给2岁孩子的卧室买电视机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抱怨把孩子逼得成长太快了呢?如果我们大把地给孩子钱,不加限制,任由他们消费,对他们的责任心漠不关心,那么我们就无法胜任孩子的保护者这一角色。

  “新美国梦中心”做了一项有趣的调查,它试图把父母长期遭受的经历量化: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不厌其烦地唠叨,那么唠叨的频率是多少呢?根据对12~17岁孩子的调查,结果平均为9次。12~13岁孩子是尤其招人厌烦的一族,有11%的孩子承认为了得到广告上的产品,他们曾经央求父母50多次。现在,我对这样的民意测验有些怀疑了。为什么是9次?为什么不是10次?为什么到50次就停了?孩子们在计算次数吗?尽管这样,其他研究表明,70%的父母对孩子的企求表示可以接受(我很奇怪这个数字没有那么大)。“唠叨因素”研究甚至将父母分成几组,比如,以“放纵者”命名的一组都是由“容易轻信”的冲动消费型父母组成;另一组为“童伴”——“孩子气”的父母喜欢和孩子进行交流;而“自相矛盾”一组中的父母不喜欢孩子宣传产品的同时,又很难拒绝他们的请求。也许家长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类似“反对炫耀性消费”(PAC)的家长组织,我们的抵制力就会更强了。遗憾的是,父母总是孤军奋战。但是道义支持也可能来自现成的资源——孩子本身。调查表明,他们对商家甜言蜜语式的促销宣传并不一定完全接受。我看过许多研究报告,大多数青少年都对公认的“因为压力太大,而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说法表示质疑。青少年已经明显表示出节俭的健康倾向,他们专门到便宜的或二手服装店购物(我的孩子就喜欢在良愿(Good will,美国廉价连锁店)买50美分一件的衬衫)。而且男孩和女孩都向自己的父母看齐,以他们为榜样。“我认为我妈妈能很好地兼顾工作和家庭,”12岁的贝基说,“她认真地对待工作,总能抽时间和我们姐妹几个在一起。”即使你说不,孩子们也会听的。有一次,我接受广播电台的采访,一位年轻妇女打进电话说她小的时候,父母给她定了一个买节日礼物的规矩:不许买从广告上看来的东西。我问她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她说她不但接受,而且还非常高兴地和哥哥一起把它传递给弟弟妹妹(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家长们,面对闪电式营销,你们对孩子还是能够起到影响作用的,可不要害怕使用本节课的方法哟。

  家长的问题

  问:为了让我8岁的儿子对存钱感兴趣,我答应他只要存钱,就可以得到任何与存款数额相当的奖金,但玩具除外——他必须为了某个目标而存钱。至今他也没存下一分钱,我想他是拿不到奖品了。

  答:如果你的雇主对你说你得永远不停地工作,退休时你才能拿到100%的退休金,你答应吗?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玩具是他最想要的东西,几个星期对他们来说就算是永远了。不切实际的规则削弱了他储蓄的动力。试一下这个办法:告诉孩子,只要存够了100元,就可以用超出部分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合理的范围内)。你可以逐步提高最低存款标准,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的目标也会越来越大,而且费用也越来越高,存款所需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对应的奖励也就更有吸引力。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