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10:07  《一个故事一堂课》 

  点评:

  王军霞不愧是世界冠军,在教育孩子上也有世界眼光和标准。教育孩子首先应当依从的是科学规律,而不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譬如,有些老人喂孩子,怕孩子嚼不动,总是自己先嚼烂了,再喂给孩子。这样,不仅很不卫生,还使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王军霞的做法如同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法,提高了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的潜能是惊人的。

  五个月时,她把儿子扔进游泳池

  军霞家所在的小区有室内游泳池,怀孕期间,她每天都要在游泳池里游上四个小时。一方面,她爱水;另一方面,她认为游泳对身体、对胎儿都有好处。当运动员时,她走南闯北,接触到国外一些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国外主张婴幼儿要“亲水”,她非常赞成。她是那种认准了就会付诸行动的人,因此,当小意博五个月大时,她就做了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

  那天,她一个人抱着小意博出现在游泳池边,慢慢下到水里。众目睽睽之下,“嗵”的一声,她把儿子扔进了水里。在周围人的惊叫声中,军霞迅速潜到水中,把儿子打捞上来。小意博显然是呛了水,一通咳嗽之后,大哭起来。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瞬间过后,纷纷过来指责她:“王军霞,你疯了吗?这要是一口水呛到气管里,会死人的!” “你儿子还那么小,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

  军霞笑着解释:“我这是训练儿子。”

  等小意博不哭了,她又一次把儿子放进水中……如此反复多次后,小意博终于学乖了,在落水的一刹那,屏住呼吸。再后来,他无师自通学会划水了。

  其实,军霞之所以敢这么做,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持,还有她的自身经历可借鉴。

  11岁时,军霞跟随家人从吉林省的农村来到辽宁省大连市郊区的后盐村。后盐村是一个小渔村,离村不远就是大海。这是军霞第一次看到大海,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她想到大海里游泳。她去约女同学,没有一个人敢去———后盐村先后已经被大海夺走了不下10条小生命。可是,军霞的好奇心实在是太强烈了,她一定要跳到大海里试一试!

  她对父母撒谎说中午不回家了,学校规定要集体午睡。等中午到来,她穿着破旧的背心和裤衩,一个人来到岸边。她在捡来的塑料泡沫中间戳了个脑袋大的洞,套在脖子上,然后就朝大海走去。

  熟悉海的人都知道,海是“吸人”的。刚开始还在浅海区里泡着的军霞,如同一片小树叶,渐渐被海浪推向大海的深处,离岸边越来越远了……小姑娘内心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恐惧,求生的本能促使她拼命地划动四肢,不知坚持了多久,她奇迹般地回到了海滩边上。

  按理,一般的孩子在经历生死考验之后,再也不敢冒险了。可是第二天中午,军霞又出现在这片海滩上。就这样,她学会了游泳。她说:“当初,我在大海里是没人保护的,现在,儿子始终在我的保护范围内,比起那时,他的条件好多了。”

  在她的训练下,小意博两岁多时,军霞站在泳池中冲他招手,他就会高高兴兴地跳到池中,手脚并用划到妈妈身边,一口气能划十来米远。看到这一幕,所有的人都觉得惊奇;就连当初强烈反对军霞训练儿子的家人,也感到十分自豪。

  点评:

  王军霞的想法是合理的,孩子的确有天然的亲水倾向。所以,她在泳池中招招手,两岁多的儿子便欣然跳入水中。但是,把仅仅5个月的儿子,突然扔进水中,并使他呛了水,这个做法不足取。教育孩子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以免发生意外事故。有时候,一个过度的惊吓,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感,显然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她从不对儿子说“你不能这样”

  在军霞的记忆里,她的童年无比快乐:提着小篮上山采蘑菇;学着哥哥的样子自己做冰车,做鱼钩、钓竿;顺着梯子爬上房;自家院子里的两棵山里红熟了,“哧溜哧溜”爬上去摘红果子……一切由着性子来,那才是地地道道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连后来走上专业体育的道路,也是她自己的选择,父母没有半点干预。

  因此,军霞希望儿子也能像自己当年那样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她鼓励孩子自己去接触、去感受,主张给孩子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她说:“没有自身的感受,大人的经验永远不能转化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与很多小孩子不同,小意博的菜碗里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鱼,而这些鱼都是没有剔除鱼刺的。军霞一开始只是教他怎么吃,等他学会了,就很随意地给他吃,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被鱼刺卡喉的“事件”。军霞说,小孩对危险的事情往往会加倍地注意,而且他们的感官比大人敏锐,因此在吃鱼的事情上,她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过度紧张。

  点评:

  让1岁多的儿子吃带刺的鱼,并且是各式各样的鱼,其危险远远超出了孩子所具有的能力。小孩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灾难,这并非优良品质而是因为无知。所以,广大父母朋友可以从总体上学习王军霞的“放养法”,但某些具体做法必须慎重。许多成年人因吞下鱼刺而做手术,有的甚至丢掉了性命。我们怎么能让1岁多的孩子冒生命危险?

  小意博天生运动细胞发达,还没学会走路便学跑步了。在家里,军霞不让长辈管束他,让他随意地自由跑动,为此,他头上磕碰出的大包不下30个,甚至还发生过滚下楼梯这样危险的事。但就是从这一次又一次的“危险”遭遇中,小意博自己总结出了经验教训,往往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军霞从不简单地对儿子说“危险!你不能这样”,而是告诉他这样做危险,你应该怎么做。在别人看来,军霞对孩子很“狠”,让这么小的孩子去冒险。军霞认为,她对儿子的放纵是有限度的。在儿子尝试的过程中,她一边从旁保护,一边鼓励儿子尽他所能走远些,当超出儿子的能力范围时,她随时会伸出关爱的手,确保孩子处在安全范围之内。

  2003年,两岁的小意博进入园区的托儿所。第二天,阿姨就告诉军霞:大家给意博起了一个外号“小发条”。大家都说,世界长跑冠军的儿子确实与众不同,简直就像上足发条的小玩具,放到地上就“突突突”地跑开了,爬上爬下,一刻也不停。也怪了,遇到危险,他能灵巧地躲避开,从没发生一次磕碰受伤的现象。

  男子汉,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怀孕时,军霞很想要个女孩。她觉得女孩养得娇气些没关系,但男孩就不一样了,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为有个性、有主见的男子汉,让他敢于面对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养男孩的责任更重。

  小意博1岁多时已经满地乱爬了,客厅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一次,小家伙想换个花样,选中了放置在客厅中央的玻璃茶几作为目标。然而,当他钻进空间很小的玻璃茶几中,就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姥姥看见了,要把他抱出来。军霞拦住她:“妈,别管他,让他自己想办法出来!” 卡在茶几里的小意博,东撞一头,西撞一头,光脑袋碰出一个又一个包,疼得直哭直叫,求救的眼神望向妈妈。可是,军霞却对他说:“没人管你,自己想办法!”没有了指望的小意博只好自己找办法,终于找到了退路,顺着原来钻进去的“道路”又钻了出来。以后,再钻进去玩,小意博很快就钻出来了———那次痛苦的经历,让他牢牢记住了逃脱的办法。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