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什么大人做更多(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09:19  《儿童大学II》 

  以前的人们可不像今天这样把孩子当回事儿。也无法想像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们一样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爱心。在古希腊时期虽然已经有了学校,但只允许自由公民的孩子上学。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人们也同样对儿童及其童年漠不关心。有些历史学家甚至宣称,直到17世纪都没有真正的童年时代。于是有人反驳,认为即使在从前,人们也曾善待过孩子,并以中世纪后期的一封书信为例进行证明,在这封信中父母充满温情地描述了孩子的成长历程。

  做一名儿童研究者可真不容易。因为父母的生活状况,周遭的社会和地区环境条件使孩子所受教育千差万别。对于同龄孩子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有可能是跨世纪的。因为他是农民还是贵族出身,是印第安人还是白种人的后代,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在他生活的地区到底有没有学习条件,都比年龄更有决定意义。

  难道孩子不是小成年人吗?

  所以说来,当今父母们对孩子的爱与关注实际上是新鲜事物,才有两百来年历史。许多家长说道,孩子在其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夭折,对他们来说是最悲惨的事情。而以前的父母对此的感想可完全两样。16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蒙田·米歇尔·德就写到过这么一句话:“我有两个或者三个孩子都是在婴儿时期就夭亡了,虽然说不无遗憾,但也没什么好烦恼的。”简直是个无情的父亲,他甚至都搞不清自己到底死了几个孩子,而且对此只是有点惋惜而已。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几个世纪以来,如果孩子去世,父母是根本就不当回事的。婴儿的死亡率高与当时的卫生状况差,也就是不干净,以及营养不良相关。这一点可不光指穷人,很多富裕的家庭也是这样,主要是因为那些阔太太们不愿意给自己孩子哺乳。

  在17世纪的伦敦,只有一半的孩子能够活过最初的两年。妇女们经常生下十来个孩子,但没几个能最终长大成人。一方面,家里需要孩子当劳动力,另一方面,一旦面临困境和灾难,家庭成员的数量就必须减少。于是许多孩子的处境就类似于韩赛尔和葛蕾特①。可怜这些孩子被父母抛弃后,不会有童话中的美好结局。从中世纪后期一直到18世纪,许多大城市里都有收养弃婴的育婴堂。而正是有了这种育婴堂,反而导致出现了更多弃婴。这个机构的批评者指出,父母抛弃婴儿比弄死他心里要好受得多。其实他们就是将难题甩给育婴堂。18世纪中期,光伦敦的育婴堂里就收养了约15 000名幼儿,而其中有约10 000名进来不久便死掉了。

  尽管杀婴是死罪,但直到18世纪,婴儿被杀的数目还是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是未婚妈妈所为,因为未婚生子在当时是极大的耻辱,将受到公众的惩罚并丧失社会地位。

  过去的童年非常不幸。那时的孩子们由于没有受到特别保护而过早接触到了生活的艰难。那时他们的日子和今天的孩子的相比更成人化,而且充满危险。现在的孩子对这一点不容易领会,因为他们生活快乐,更不会在还小的时候就被当做成人对待。人们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用于发展身体和智力,直到有一天他们也能跟成人一样,拥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他们的孩童时代是一个保护区,让他们来得及去习惯成人的生存方式。

  两百年前英国的情况和现在相反,很多孩子在条件极其恶劣的工厂做工,过早进入了成人生活。在纺织厂,他们一天埋头苦干16个小时,而且是在那种现在连成人做梦都无法设想的恶劣环境下。这些孩子积劳成疾,无法随着年龄增长正常发育,身心畸形发展。现在已经不允许雇用童工,但童工现象在世界各地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禁止。在有些地方,孩子工作对于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不可或缺。据估计,全世界约有2.5亿名5岁到14岁间的孩子必须经常工作。印度纺织厂的童工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有毒物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织地毯。而在泰国,尽管多方禁止,但这种最可怕的童工形式依然很兴盛——儿童卖淫,男孩和女孩为男性旅游者提供性服务。而德国居然也是很晚,直到1976年才正式禁止童工。

  在教育中谁说了算?

  家长并不是总能提供对孩子来说最好的东西。因为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既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需要,也不完全由家长决定,而应包括多个方面,如保障个体生存的需要,社会对个人的期望等。假如这些方面总能完美结合,我们还要法律做什么。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