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什么大人做更多(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09:19  《儿童大学II》 

  我们至少可以乱花零用钱吧?

  孩子们喜欢被作为成人看待,哪怕他们的身材还没有达到。人们尚且可以用厘米来衡量身高,但无法测量心智的发展,也就是成熟程度。于是有些孩子已经把自己看作成人了,甚至觉得自己比大人还要成熟。他们大人对于掌上游戏机Gameboys或者Playstation游戏、宠物小精灵、汽车玩具市场上的最新动态以及芭比和她的姐妹们的最时尚的服装潮流又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觉得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那为什么不能自己去买这些东西呢?

  于是当孩子们嚷嚷“让我们去购物”的时候,相信很多家长都不会觉得开心。这个结局难料的购物行为,只会引发他们的担忧而不是喜悦。如果逛街意味着只是在“59欧分”廉价店琳琅满目的特价品中淘到有用的东西,他们也许就不会太反对了。现在,大人们该开始挑三拣四了,说些大家横竖都知道的事情,诸如什么“这玩意儿一付完款出了店门肯定就要被折腾坏的”,“你的房间里已经尽是玩具啦”,或者“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的零花钱就这么扔到水里啊”之类的话。

  59欧分的这个价位实际上也是按照孩子零花钱的多少来定的。这种店还可以叫做“七岁店”,因为此年龄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店里自主购物。立法机关只相信孩子们在一定限度内的购买能力,而父母的钱袋则限定了他们的经济实力。未成年人的开销不能超出其父母经济允许的范围,这一规则属于经济学的入门知识。

  售货员都清楚知道,不能把标价599欧元的数码相机卖给孩子,即使孩子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直接付款,因为实际上孩子们自己恐怕也不能肯定,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所以在这样购物中签订的协议就是无效的。

  家长能够取消孩子签订的购买协议的有效性。售货员必须将钱,孩子也必须将商品都归还。哪怕这钱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这笔交易也得撤销。假如数码相机已经弄坏了,销售商只能自认倒霉。要是成年顾客可没这么容易了事,因为孩子还不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顾客,这显得有些不公平,但这也是法律给予特别保护的一方面。

  但是还有更让人愤愤不平的事儿。有个少年用他两个欧元的零花钱买了一张彩票,结果极幸运地抽中500欧元。因为他已经16岁并拥有一张轻型摩托车驾照,于是他决定用这笔钱买一辆轻型摩托车。他给售货员看了驾照,交了500欧元并拿到车。其父母对此非常震惊,他们不希望儿子驾着这辆容易引发车祸的轻型摩托车招摇过市。他们领着儿子一同去找销售商。销售者这次又必须收回这笔买卖吗?当然,他不得不这么做。虽然在过去的100年内这种事情层出不穷,但最后的结局还是大同小异。

  早在1910年帝国最高法院就受理了一件类似的案子,直到今天,法庭上还一再引用当年的判决。是啊,说到对付孩子,就算过了几十年大人们还是拧成一股绳。不过,最高法院的判决也有它的好处。它能够防止孩子或青少年在做决定时拿健康冒险,一意孤行,买暴利商品和轻率购物。谁不曾花一大笔钱买过一个玩具,刚开始还觉得新鲜有趣,但过几天就认为没意思透了。另外,还有些情况可能会让年轻人特别容易遭受损失。比如手机,就有可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负债累累。因此未成年人不能签下手机合约这种长期交易,这类合约可能超过其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最后,孩子就不会因为一次不慎重的购物,而花光了他未来十年的所有零花钱。

  为什么儿童没有权利看16岁以上的电影?

  孩子们总是很好奇的,他们对所有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激动人心和非常美妙的、让男女老少都开心的玩意儿。孩子们会想:“这个我也要!”而这正中广告商的下怀。电视里的广告从来就不会说:“注意,注意,这个玩具很贵,危害环境,并且不久后就会变得无聊透顶。”广告画面总是围绕着兴高采烈的孩子和心满意足的父母。幼小的孩子还以为,只要将一张塑料卡片塞进去,钱就会大捆大捆地从一个机器里蹦出来,大人拿了钱后没有理由不满足他们的奢侈愿望。

  小孩子们从哪儿能知道,那些广告其实并不符合事实,而是一种夸张?也许他们并不是直接在吹牛,但他们总是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孩子要过很多年才能学会在广告与虚构、游戏与现实间做出判断。他们将会认识到,在电视和电影里出现的画面并不纯粹是事实。

  为此,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也有理由得到足够时间。因此有些儿童电视频道就不许插播广告。这些频道之所以能放弃广告,是因为它们的资金不是来源于广告收入,而是国家支持。它们也只能如此,这些电视台已经和国家签署了协议,只有比私人电视台更注重对青少年的保护,才能得到国家给予的资助。

  全方位的青少年保护不仅意味着不打广告,还包括限制那些少儿不宜、充满暴力或过激镜头的电影。这些由成年人来决定,比如这部电影必须至少12岁以上才能看,那个游戏不适合16岁以下的孩子玩,或这个电视节目不应该在该时段播放,因为那时候还有很多孩子正坐在电视机前。但这些个成年人从哪里知道,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呢?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