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个不妨一试的做法(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10:02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至于责任感,更不用说了。家长既然从来就没让雨儿负过什么责任,责任感是无从产生的。责任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情况下,只要一个孩子还有责任感,他就不会轻易自杀;自杀的孩子都是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不觉得自己要对别人负什么责任,他也不考虑自己死了父母会如何。

  所有这一切,满足感,享受感,奉献感,成就感,责任感,雨儿都没有,或者有也很少,请问她如何找到生活的乐趣?她说活着没意思,不是很正常吗?

  家长对孩子有如此想法感到奇怪,是犯了“以己度人”的毛病,太主观了。幸福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感觉。家长觉得孩子“生活在蜜罐里”,那是家长自己的感觉,实际上说的是“我小时候要是过这样的日子该多幸福呀”,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拿自己的童年和孩子做比较了,家长的感觉是与现在比较的结果,不是自己当年的感觉。孩子没有这种比较,所以他绝不会感到自己生活在蜜罐中。一个生来就在蜜罐中的人是感觉不到甜的,正像我们感觉不到大气压一样。

  所以,家长要真正是一个明白人,就绝对不能对孩子搞过度关爱和过度保护,绝对不能倾其所有供孩子享乐。要让他们在比较中满足,在劳动中享受,在奉献中找到自我价值,在克服困难中取得成就感,在肩负责任中锻炼责任感。

  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虽然显得不“阔气”,但活得快快乐乐。

  前面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说,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舒服了,很容易使他讨厌学校;另一个例子是说,孩子生活过于舒适,弄不好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有意思了。

  朴素的生活是一种解毒剂,朴素的生活是孕育理想的苗圃。我们建议家长,不管您多么有钱,您也千万不要倾其所有让孩子来享受,那样会毁掉他的。

  尝试适当用奖金和

  罚款的办法教育孩子

  父亲把每月给他的零用钱

  改设成奖金

  用奖金和罚款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也是可以适当尝试的。

  有一位父亲,疼孩子疼得自己的脾气都变得婆婆妈妈了,整天对儿子嘘寒问暖。儿子一哭,他居然也忍不住掉泪。只要儿子想要的,就上天入地不辞劳苦地满足他。结果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入学不到两周,就再也不肯去学校了。他惊问其故,孩子说:“不想去就不去呗!问那么多干嘛!”这位父亲被呛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到学校跟老师一打听,原来这个宝贝儿子上课时,不想听就坐在座位上玩,有时候还招惹其他同学,怎么说他都没用。下课后,和其他同学追逐打闹,打不过男生就打女生,班里的同学都喊他“魔王”。他根本不把老师和同学们放在眼里。

  这位父亲傻了!他责问自己:“怎么把儿子教育成了一个‘魔王’?”思来想去,结论是孩子没有上学的经验,应该告诉他该怎么做,给他讲道理。

  回到家里,他耐心细致地做儿子的思想工作,并且把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上学经验都给他介绍了一遍。给儿子讲故事,看录像,培养孩子的爱心……结果全没用。

  后来这位父亲想,以孩子的年龄和经历,不可能理解那么深奥的道理。他现在不理解,以后会理解的。现在既然不懂道理,就要用他的利益来牵动他。于是,父亲把每月给他的零用钱改设成奖金。为了不让他有逆反心理,父亲针对一家三口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家庭公约”,每个人都在上面签字,第二天生效。公约约定,一家三口每人每月有20元奖金,每个人触犯一条家庭公约,罚5角到10元不等。比如:

  孩子在学校不听话,挨老师一顿批评,罚1元,静坐半小时,面壁思过;主动挑逗同学,追逐打闹,罚1元;在路上遇见老师、同学或父母不主动打招呼,罚1元……当然,父母也有相应的惩罚条款,比如:教育孩子不能选在吃饭的时候,犯规一次罚2元;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失信一次罚5元……

  儿子觉得很公平,也有心和父母比谁得到的奖金多,积极性很高。因为害怕被罚钱,在家里和学校都收敛很多。后来时间长了,讲礼貌、有爱心渐渐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