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个不妨一试的做法(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10:02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有一段时间儿子突然喜欢上了吃煎饼果子,每天早晨拿着钱去学校附近买。父亲问他煎饼果子好不好吃,他说好吃。父亲不经意地说:“你妈妈以前也爱吃煎饼果子。”第二天早晨,妈妈起床后,竟发现餐桌上放了一块包好的煎饼果子,旁边还写着一张纸条:“妈妈,我把煎饼果子给你买回来了,你尝尝吧,很好吃!”因为父母没有给儿子多余的钱,儿子就只买了一份煎饼果子给妈妈送回来,他自己饿着肚子去上课!看来真是进步了。

  这孩子原来的主要问题是有特权思想而缺乏规则意识,这是父母的溺爱和放纵造成的,与独生子女的生活情境也有关。

  幸亏家长有反思精神,觉悟得早,连续调整措施纠正自己的教育失误,才使孩子有转变。如果孩子再大一点,上了中学,积习已深,那就很不好办了,改起来会很难很慢,而学校是容不得他的。

  用金钱做杠杆教育孩子,

  有时也是可行的

  这个“家庭公约”为什么能起作用呢?

  孩子怕罚钱,我想这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公平。这个“公约”既取消了孩子的特权,也取消了家长的某些特权,孩子心理比较平衡,容易认同。如果家长不把自己与孩子拉平,只是片面取消孩子的特权,虽然不能说没道理,但是估计孩子的反抗会激烈得多,教育效果也会差得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金钱做杠杆教育孩子,有时也是可行的。但是要注意,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效。有些孩子甚至还有相反的效果——你不给我钱,我就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本来是学生的份内事,家长一奖励,孩子尝到甜头,反而拿它当了筹码,这就糟了。所以这种物质刺激式的教育方法,要试探着用,不可迷信。

  尝试了解跟孩子一起

  玩耍和花钱的都是谁

  林强的两个不良朋友,对林强的堕落起了

  关键性作用

  还记得前面讲到的那个偷拿家里钱的孩子林强吗?我们再来讲讲他。

  可以看到,林强的两个不良朋友——张小奇和“黄毛”对林强的堕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林强拿家里的钱,本来只是为了打游戏。他两个同学玩了一天一夜是在打游戏;同学回家后,他一个人又玩了一个通宵,还是打游戏;天亮后他乘车换地方再战——去的还是游戏室。

  不是说打游戏就没有问题,可至少没有后面的事情那么严重。

  事态严重起来,就是从他“有幸”结交的这两个朋友开始的——广东话把这种朋友成为“损友”,着实生动。

  去洗脚,是张小奇带的;而且不止洗脚,朋友张小奇还让他“享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按摩。

  或许是这个朋友带给了林强太多“惊喜”,或许是他开始觉得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也不错,“黄毛”的登场便有了几分及时雨的味道——张小奇跟他的背景差不了太多,他潜意识里恐怕正在渴望一个更不同的朋友、一种更刺激的体验的出现。

  这一点不奇怪。林强这种孩子交友,交的多不是酒肉、利益,而是对方能够带给他的新奇。家人、老师、同学,给不了他新奇的时候,他就要自己去寻找了。

  而“黄毛”,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他没有让林强失望,迅速地带领他体验了找小姐左搂右抱、唱卡拉OK潇洒挥霍和去酒店开房赌博、嫖娼等一系列以前的林强根本无法想像的“刺激”人生。

  可本来,林强不过是个贪打游戏机的学生。之所以走到后来那一步,某种程度上讲,都是拜两位“损友”所赐。他们有经验,可以教林强变着方儿去挥霍,去爽。否则林强手握巨款,也不过是玩游戏而已,他翻不出那么多花样来。

  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孩子交友——

  只会吃喝玩乐的朋友交不得;孩子随便外出与人联络,家长必须留心;孩子在网络上、QQ上都跟什么样的人在交流、聊天,家长不能一概不管不问;有钱人的孩子尤其容易成为别人的猎物,家长须格外谨慎。

  交友主要看两条:一条是人品,一条是是否

  与孩子合得来

  不过,我们要防范孩子交“损友”,不等于不让孩子交朋友,孩子没有朋友又不行。现在这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没有朋友的童年太孤单。而且选择到好的朋友,让孩子成长的旅途中多几个旅伴,孩子的确会走得更快乐,更健康。

  所以,除了留意他们的朋友圈,更彻底的方法是教会孩子择友——孩子有择友的权利,但标准你得告诉他,帮他把握好。

  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很费脑筋。许多家长嫌麻烦,就做了简单化处理。要么,索性不让孩子与任何人来往,就跟自己家里人玩,孩子越玩越傻;要么,像包办婚姻一样亲自为孩子选定朋友,不管孩子自己喜欢不喜欢;再有的更过分,只看对方学习成绩,只让孩子和成绩好的学生交朋友,这样的家长,不仅篡夺了孩子择友的权利,而且把它变成了自己望子成龙的工具。且不说这种择友观有多么狭隘,就算动机是好的,这样的做法奏效吗?你希望你的孩子喜欢成绩好的朋友,可这些成绩好的朋友喜欢你的孩子吗?要是你的孩子成绩总也跟不上他们,他在别人的圈子里能有地位吗?那种自己永远只能当个小跟班的朋友圈,对孩子不会有任何好处,不如不要。

  我觉得这些做法都不对。我的标准没有那么复杂,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